張家口“毛毛匠”家族現“海歸” 1500多戶屬于“夫妻檔”
在張家口陽原縣這塊擁有悠久歷史的土地上,耍手藝成了陽原人的一大謀生手段,其中從事“毛毛匠”行業的人員很多,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謂“毛毛匠”,就是指專門縫制皮毛衣物的匠人。“毛毛匠”的技藝傳承至今,特別以加工邊、條、頭、尾、腿等貂皮碎料為主的“碎皮縫制”聞名于世,在國內外素有“皮毛之鄉”的美稱。據《陽原縣志》記載,清光緒年間毛皮加工技術進入興盛時期,在京、津、冀、晉、蒙等廣大地區都留下了陽原“毛毛匠”的足跡。
“毛毛匠”家族出身的“80后”小伙王鉉斐,現在已經是陽原國際裘皮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了。他的祖輩就是毛毛匠,父親開了皮毛公司,再到今天的家業,都離不開皮毛生意。
王鉉斐在加拿大讀了四年書,回國放棄到多個國際知名公司的機會,跟隨父親“回歸”皮毛生意。他說:“我祖祖輩輩都是做與皮毛相關的工作,老一輩用一生來情系皮毛產業,所以我對此有特殊的情結。”
現在,隨著陽原國際裘皮城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陽原購買皮草,同時帶動了其他產業。王鉉斐舉例說,以前國際裘皮城周邊只有4家小賓館,近幾年新建了10多家較大酒店,而且天天爆滿。
現在裘皮城有商戶416家,其中50%是陽原本地人,大多也是通過毛毛匠發家的。王鉉斐說,希望通過皮毛產業讓當地人富起來。
說起從小在皮毛堆里長大,王鉉斐印象最深刻的是家里每天都要吃木耳,以避免吸入的浮毛影響身體健康。他感慨自己的成長也伴隨著陽原皮毛產業的發展。如今,縣里把皮毛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從小作坊、皮毛大市場到多功能產業園區,相信陽原的“毛毛匠”將捧著縫皮手藝這個“金飯碗”,從這片原本貧瘠的土地出發,一步步登上更大的國際舞臺。
據介紹,陽原縣村村都有皮毛加工廠,目前5萬多人從事皮毛產業,其中1500多戶屬于“夫妻檔”,手工家庭作坊有150多家,“毛毛匠”郝貴銀一家就是其中的代表。
走進陽原縣皮毛大市場,推開郝貴銀的家門,映入眼簾的是滿地的碎皮,還有他們已經縫制好的“皮褥子”(用碎皮縫制的整塊皮)和一袋袋分裝好的碎皮料。原料分揀、占線牽連、縫制修補、釘板成形、起板整飾,直到一條褥子加工完成,郝貴銀掰著手指頭介紹生產皮褥子的整個過程。
郝貴銀從事皮毛加工已有20年了,結婚后就跟著愛人給別人縫碎皮褥子,等到手里掙了些錢后,干脆自己上料當了老板,縫制、銷售碎皮褥子,一干又是5年。現在,兒子和兒媳婦也和他一起做起了皮毛加工的生意。
“做毛毛匠需要耐心,要把一指寬的碎毛片一點點的拼接成手掌大小的三角料,再由三角料拼成一張標準規格的皮褥子,每塊做好的皮褥子都是由66塊三角料拼縫而成,一塊不多,一塊不少。”
“碎皮縫整”需要的不僅僅是耐心,在打板上釘的過程中還要頗費一番力氣。“寧可手上多長老繭,也不愿停活,而且又是在做自己的手藝活,再辛苦都快樂。”正是憑借著吃苦耐勞的精神,郝貴銀一家趕上好年頭收入在十萬左右,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他說,打算擴大店面,再招些工人,形成一個小型工廠,把自家的皮毛生意做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