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依舊低迷 浙江“騰籠換鳥”綻出驚人活力
浙江經濟所以如此,緣于歷屆浙江省委、省政府堅持不懈實施的“騰籠換鳥”戰略。
制約之痛:
經濟大省遭遇“成長中的煩惱”,發展瓶頸亟待破解
2004年,浙江全年生產總值達到1.13萬億元,一個陸域面積僅有10.18萬平方公里的資源小省,一躍成為我國第四個GDP超萬億的“富省”。
大跨越,令浙江人欣喜!但同時,壓力也驟然而生。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浙江率先遇到了“制約之痛”和“成長的煩惱”:以民營小企業起家的浙江,多年形成的低成本、低價格優勢正在弱化;與中西部地區相比,浙江勞動力、土地、能源等要素價格卻明顯偏高。以勞動力價格為例,2003年浙江職工年平均工資21000元,而四川、山西、湖北分別為12300元、10290元、10570元,浙江高出了近一倍。
再看土地、能源情況:浙江耕地面積僅占全國1%多一點。2001年至2003年,全省平均每年減少耕地58.45萬畝;全省一次能源95%以上靠外省調入,電力供應已轉變為全面性、持續性緊張。許多企業面臨無地建廠、無電開工的窘境。
在國際市場上浙江產品也承受著重壓:2002年以來,浙江遭遇美國、印度等12個國家提起的“兩保一反”調查54起,從打火機、軸承、眼鏡、紡織品、茶葉、家具到鞋類,幾乎涉及了浙江全部大宗出口商品。
最令人揪心的還是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2003年,浙江每創造1億元GDP需排放28.8萬噸廢水,創造1億元工業增加值需排放2.38億標立方米工業廢氣,產生0.45萬噸工業固體廢物。
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換取工業增長,靠低成本、低價格、低效益拓展市場空間,浙江經濟發展的路子已經越走越窄……
2004年年底,在浙江省經濟工作會議上,當時的省委主要領導同志明確指出:要破解浙江發展瓶頸,必須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騰籠換鳥”——“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浙江只有鳳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
騰籠換鳥:
改變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培育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好“鳥”
浙江有500多個年產值超億元的塊狀經濟,涉及175個行業、24萬家企業。但“鋪天蓋地”多、“頂天立地”少——多數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不高。
“騰籠換鳥”,是不是要把小企業淘汰,換來大企業、大個頭?不少人擔心,小企業雖然水平低,但解決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對小企業遍地開花的浙江來說,“換”得不好可能會傷筋動骨。
經過周密的論證,浙江統一了思想:所謂“騰籠換鳥”,并不是簡單地騰小鳥換大鳥,也不是一概淘汰傳統的工業企業。而是要下決心改變粗放型增長方式,騰出空間培育“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好“鳥”。
說到底,“騰籠換鳥”,就是對現有產業優化提升,換來新的產業、新的體制和新的增長方式,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最終實現“浙江制造”到“浙江創造”的飛躍。
按照這一思路,浙江一手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一手淘汰落后產能。2005年,《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和產品導向目錄》出臺,明確了4大類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重點,即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和循環經濟;明確了36個重點領域和100項發展重點,組織實施一批帶動性強、投資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和重大技術改造項目。
與此同時,省經貿委還抓緊調研出臺《浙江省限制和淘汰制造業落后生產能力目錄》,有步驟地淘汰落后生產技術、工藝和產品,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實施,以進一步緩解資源能源約束,加快工業用地集約和置換利用。
針對省內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域差別較大的情況,省經貿委還制定了《浙江省欠發達地區制造業發展目錄》,切實有效地提升欠發達地區的制造業水平,并形成完整的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整個制造業水平的政策引導體系。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謀發展。隨后,“騰籠換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為歷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不懈追求:
十屆省委確立了推動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的工作主線,為浙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啟了探索之路。十一屆省委提出了“八八戰略”,以“鳳凰涅槃”的勇氣、“騰籠換鳥”的舉措、“浴火重生”的氣魄,推進發展方式轉變,把浙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上新臺階。十二屆省委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和“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形成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局面。
{page_break}
2012年6月以來,浙江進一步加強“騰籠換鳥”工作推進機制,通過提高落后產能要素使用成本,進一步倒逼落后產能退出……
祭出重招:
細算資源占用與產出賬,下猛藥根治“低、小、散”
在省委、省政府的強力調度下,各市縣紛紛使出重招:
以“低、小、散”著稱的溫州,對不同產業亮出“紅黃綠”牌,限制傳統產業低端產品的生產,培育和扶持大企業大集團。譬如,對“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業不予提供土地,而對列入省級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的企業予以優先,屬于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予以優先,對行業發展起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予以優先。
湖州,對全市電鍍以及南潯有機玻璃、長興粉體等行業進行專項整治,2012年共騰出用能空間15萬余噸標煤,是省下達目標任務的1.5倍。
嘉興,出臺了“兩退兩進(退低進高、退二進三)”配套措施,2012年清理閑置土地3240畝,騰退低效用地超過1萬畝。
紹興,以“資源占用產出論英雄”,使工業用地的畝均稅收從6.2萬元提高到7.6萬元,畝均投資強度由200萬元增加到240萬元,增幅在20%以上。
……
各地齊發力,全省經濟發展空間被有效釋放了出來:2012年全省通過淘汰落后產能騰出土地12744畝、節約能源139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約14582噸、4809噸,大大超出了國家下達的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
鳳凰涅槃:
以創新促轉變,經濟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你瞧,紹興的紡織業,長期存在著“一流設備、二流技術、三流價格”的短腿。而今,紹興紡織業向設計、營銷這條國際產業分工的“微笑曲線”的兩端升級。“七色彩虹”是對美出口最大的中國針織面料供應商,以往生產的普通面料,售價僅為每米10元左右。升級后,每米面料可賣到60多元。新昌是個山區小縣,依托高新技術支撐,三花集團開發的“新型微通道換熱器”一年半時間申報了52項專利,能效提高30%以上。
諸暨大唐鎮襪子產業的發展,似乎能更直觀地看清這種變化:大唐是名符其實的“中國襪業之鄉”,每秒生產365雙襪子,從業人員近20萬。這種手搖襪機式的家庭作坊,盡管生產出了全球1/3的襪子,但由于沒有知名品牌,沒有獨領風騷的技術,市場競爭只能靠拼價格。
如今,“大唐襪業”旗下共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7個、省名牌產品20個、省著名商標17個、省出口名牌產品4個。莎耐特襪業,產品風靡歐美市場;丹吉婭襪業則率先獨創“統一訂單、統一配料,分散加工、統一管理”的生產方式,完成了由行業標準受限者向行業標準制定者的轉變。如此一轉變,企業利潤率連續3年年均增長17%以上。
大家知道,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同樣是在刀剪行業里延續了300多年的老字號,“王麻子”已經式微。“張小泉”卻越做越大。秘訣是什么?“騰籠換鳥”——市場需求是第一信號,不符合市場需求的該改就得改。他們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信息和需求,將產品擴展到剪刀、廚刀、指甲鉗、小刀四大類。相繼開發出園林用剪、美容美發用剪、兒童用剪等系列產品。憑借新穎的樣式和過硬的品質,產品不僅占穩了國內市場,還遠銷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和大唐襪業、張小泉一樣,浙江還有許許多多的產業集群、塊狀經濟、傳統產業,經過“浴火”實現了“重生”。杭州萬事利走“面料—禮品—裝潢—藝術品”的產品發展路徑,成為絲綢行業領導者;嵊州巴貝走“面料—領帶—裝飾—高檔服裝”的產品發展路徑,成為服飾行業重要品牌;寧波貝發走“筆—辦公筆—禮品筆—環保筆”的產品發展路徑,成為制筆第一品牌……
其實,更令人欣喜的當屬“騰籠換鳥”中浙江人探索出的“電子商務浙江之路”:以服裝制造業為例,服裝企業需要的紐扣、布料等材料,通過阿里巴巴、淘寶和天貓等平臺發出,上游電商企業獲得訂單后迅速協調整個供應鏈,調動物流企業發貨,實現了低庫存甚至零庫存。生產周期縮短了,生產成本也大大降低。在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周邊,如今聚集著約5萬家網商。每天,源源不斷的網絡訂單抵達這里,一批批的貨品隨后被發往世界各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