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福綿“國際服裝貿易城”打造西南最大
高明福現正在制作一本書,書名叫《褲都福綿綿》,這本書內容分為三部分,分別為“褲都傳奇”、“褲都精英”、“警鐘長鳴”。這本書紀實反映改革開放30多年來福綿服裝行業的發展史,同時把1995年后福綿服裝行業不斷發生的深刻教訓編入書中。
現已年過六旬的高明福是福綿區福綿鎮洋橋原村支書,年輕時曾在福綿一家服裝廠做過十年會計,后來應聘到《福綿報》,作為主編的他報道了福綿服裝行業發展及眾多人物故事,對于福綿服裝發展史頗為了解。
說起過往的輝煌,高明福津津樂道,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后仍然在低谷徘徊的服裝業也讓他心憂:“福綿服裝行業的蕭條,讓很多從業者轉行——做地產、辦小貸公司、開KTV。”
而高明福說話的身后是正在興建的福綿國際服裝貿易城,該項目計劃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建成商貿攤檔1萬個,未來的它目標是打造西南地區最大的服裝貿易城。“仍然有很多人在堅持,日子也很艱難,然而轉型升級之路不可避免,任重而道遠啊!”高明福長吁一口氣說。
回顧:一把剪刀創傳奇
福綿服裝行業發展的源頭,需要追溯到30年前,一把剪刀開始的創業傳奇。
30多年來,福綿服裝行業發展走過了“三部曲”,從“成衣王國”到“世界褲子之都”,再到“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福綿服裝的一次次蛻變都在演繹著資本原始積累和產業拓展,不斷形成規模。
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中國大地,最先掀起福綿服裝加工風潮的,是來自福綿一家國營裁縫鋪的裁縫陳德清。當時他抓住黨改革開放的良好機遇,依靠一把剪刀,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到外地購進免布票化纖布加工服裝出售。他買來一些布料,一把剪刀將一條褲子拆開,用印版紙比照著畫出版樣,再照著版樣用剪刀剪裁布料,最后再縫上,一條褲子就做出來了。
“當年加工的服裝拉到外地去非常好賣,后來服裝廠的很多工人都自己跳出去辦廠加工服裝了。”陳德清說。在成衣創始人陳德清的影響帶領下,福綿人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為規模浩大、波瀾壯闊的歷史潮流,福綿成為魂系成衣、富在成衣的“成衣王國”。
“看到一家做衣服賺錢,周圍的人就跟著學、做,很快做衣服的人就多了,附近的村莊,差不多家家戶戶都開起了服裝作坊。”陳德清說。
在成衣銷售量大增的基礎上,福綿服裝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市場。那個時候有些頭腦發達的福綿人,經商有道,懂得利用廣州沙河這個可以讓中國服裝走向世界各地的窗口,把自己的產品運到沙河服裝批發市場進行批銷,每天的銷售量難以計數,真可謂“一夜暴富”。
“20世紀90年代那時,天天晚上用大卡車把褲子拉過去賣,每一輛車都裝著幾十萬條的西褲、休閑褲、牛仔褲,不到一天時間就把它們賣完了。”高明福說,當年廣州沙河市場成為福綿人的“天下”,所賣的褲子幾乎都是求量不求質的,幾千人云集在沙河經商,日夜吆喝,氣勢如虹,一片繁榮昌盛的大氣象。
2004年,法國《解放報》一篇稱贊福綿褲子遍地皆是的文章打響了“福綿褲子之都”的牌子,福綿從此聞名遐邇,打入國際市場,開創了福綿服裝產業的又一奇跡。
為促進服裝產業升級,增強經濟發展后勁,近年福綿區堅定不移實施“工業興區”戰略,從過去的低價競爭轉向質量競爭、品牌競爭,將福綿服裝工業區打造成以生產休閑服裝為主體,集服裝生產銷售、服裝輔料生產、服裝機械制造以及服裝信息網絡建設于一體的服裝產業基地,兼有對外貿易、研發等功能,形成了配套齊全、設施完善,具有先進的管理與服務體系的工業區。
2012年,福綿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服裝協會授予“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稱號,成為廣西乃至西南地區最大的休閑服裝生產基地。
據了解,目前,福綿區共有制衣企業1600多家,配套企業400多家,全部為民營企業,年產服裝2億件(套),產值達50億元,工業增加值8億元。年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50家,年銷售額500萬~1000萬元的企業有300多家,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下的企業有1000多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