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親子消費”火熱 購物中心重視兒童體驗
濟南媽媽宋薇最近發現,原本對逛街有抵觸的兒子,如今愈發愛逛商場了,后來她才知道,3歲的兒子是被商場的“兒童游樂區域”吸引。
近日,都市女報記者調查發現,在濟南,“親子消費”的熱潮正席卷傳統商區,很多大型購物中心都引入了相關機構:早教中心、兒童城、體驗式兒童用品購物商鋪……這些“賺孩子錢”的好去處,一方面顯示了家長們對育兒問題的關注,另一方面也給商圈帶來了客流增長。
父母心聲
為了孩子舍得花大錢
濟南市民蘇琳有個3歲的兒子,她去商場不是帶孩子參加早教課,就是去兒童游樂場。說起離家不遠的購物廣場,她能如數家珍地列出一大串親子消費的好去處,卻對很多女性時尚品牌毫無概念。
而家住環宇城中海國際社區的市民孫嘉怡卻不同,周末休息時,她和先生帶孩子到早教中心。等孩子上課后,夫妻二人就去樓下的購物中心重溫“二人世界”。中午一家三口一起吃頓大餐,“這一天過得充實又不累”。她說,除去請保姆每月3000元的工資,每月在進口奶粉、玩具、尿不濕上的消費,總共要七八千元。
啟稚搖籃早教中心校長邱曉燕認為,由于80后、90后的父母在對下一代的教養方式上觀念更新,他們更加看重教育的方式。雖然啟稚搖籃早教機構的費用以每年5%的幅度上漲,但他們“不差錢”。進駐濟南市場6年來,她坦言濟南人對早教機構有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作為濟南最早入駐購物中心的早教機構之一,她認為,如今“兒童業態”將家庭成員吸引到商場,并愿意花更多的時間留在這里,這也是購物中心必要的手段。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14歲以下兒童已接近3億,其中生活在城市的兒童超過了1億,兒童消費支出已占整個家庭收入的25%。隨著“單獨二胎”政策的開放,兒童消費支出的數字必將增加。
記者調查
“娃娃消費”帶動大商場
4月16日上午9:50,距環宇城的營業時間還有10分鐘,但女報記者看到,雖是工作日,但商場的入口處已有10多名帶著孩子的家長在等開門。“一開門,我通常是帶著孩子直奔3樓。”退休市民宋女士為孫子辦了不限次數的兒童娛樂場所季卡,她說孩子喜歡玩,另外也能順道逛商場和超市,“捎帶著買點兒打折貨回家”。
由于毗鄰環宇城國際社區,該購物中心在設立之初就特別注重“兒童業態”的規劃和設置。該商場3層開設了一個專門的兒童區,悠游堂、玩具部落、左手右手、泉城寶貝、湯姆熊等與兒童相關的親子品牌悉數入駐,主題樂園、沙池、繪畫等應有盡有,幾乎每個商鋪均有固定的客戶群。
據DIY創意體驗館“左手右手”的工作人員稱,周末或平時晚上店內可謂是“童聲鼎沸”,幾乎沒有空位置。去年,來自英國的國際知名嬰幼童商品連鎖品牌Mothercare入駐濟南,定位較為高端。“我們店是推崇一站式購物,產品很多是歐洲標準。”該店工作人員稱,去年《爸爸去哪兒》的熱播也帶火了由他們自主設計的Kimi、王詩齡同款的服飾。
記者看到,與購物中心、商業區里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場里相隔僅數步之遙的服飾、珠寶、家居等成人商品,則人氣略顯“沉悶”。
另外,近日已開門迎客的濟南世茂國際廣場也將“兒童天地”作為宣傳特色之一,十幾家親子品牌的入駐,顯示商場對“兒童市場”的重視。去年國內知名母嬰童零售品牌“孩子王”入駐萬達廣場,位于大明湖畔的開元廣場規劃的兒童專區也在積極招商,
這些變化都表明了整個市場對“親子消費”的重視。
家長不滿
場地擁擠設施不衛生
如今“親子消費”在家庭消費比重中占的比例越來越高,但家長們對其作用、服務及配套設施,評價卻是褒貶不一。“沒辦法,做家長就是望子成龍。”市民宋先生認為,雖然明知道價格貴,也愿意將孩子送到早教班、創意班學習。“有些東西我們在家里確實教不了,沒有這個條件也沒這個本事,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更多的家長則對兒童娛樂場所場地擁擠、設施不衛生表示不滿。“有次周末帶孩子去兒童娛樂場所,那天孩子特別多,很擠,有的孩子為了搶地盤還有爭執。”市民劉女士說,有些兒童體驗區由于開業時間較早,玩具的破損情況較為嚴重,花樣也不豐富,希望能“慢慢改進”。“孩子年齡不一,有的年齡稍大的活動能力強、好動,這樣跑來跑去,年齡小的孩子容易被撞到。”市民陳女說。
另外,很多購物商場中的兒童游樂場地,爬行墊、游樂玩具等也吸引了很多孩子,但家長對其設施的消毒情況,總有些不放心。
商場體驗式消費增多
大型購物中心越來越多,其中均有兒童體驗式游樂場,而且面積越來越大,設施越來越多。傳統購物區域逐年縮小,但兒童區域卻不斷壯大。這一切,原因在哪里?
零售行業的相關人士認為,由于單純的購物體驗已經很難拯救傳統零售業,消費多元化才有吸引力。近年來,大型購物中心集中引入兒童消費主題的商家和機構,希望調動整個商圈的活躍性,“如果從店鋪分布上來看,商場內的兒童業態是逐年上升的,直觀上也能看出來。”市中區某購物中心招商部的工作人員說,這個比例“是近兩三年內逐漸增長的”。
商業專家洪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很多購物中心已將購物的比例從原來的60%至70%下降到30%左右,“這一方面是因為電商的沖擊,使得購物中心不得不著重體驗性的消費,而另一方面商家也看到了兒童消費潛在的機會。”他說,兒童產業以前在商場或者購物中心里,大部分體現為一種兒童具體產品的銷售,但隨著商業的發展,具體產品的零售所占比例逐年降低,只占了20%。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