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絲綢紡織產業轉型升級道阻且長
“50多年前,我國南方廣大地區血吸蟲病曾經肆虐,而今天毛腳繭的存在猶如當年的血吸蟲病一樣,令‘華佗’無奈、專家嘆息。不同的是,毛腳繭之弊不是針對一人一戶,而是整個繭絲綢產業。”一位搞了30多年桑蠶技術推廣工作并且還在從事桑蠶技術推廣的蠶桑人對說。
不收毛腳繭,多方行動
浙江省湖州市蠶農老李近來不太高興,剛剛從春繭收購市場回來的他眉頭緊鎖,運到市場的繭蛹只賣出去一半,還有一半竟被他原封不動地運了回來。原來這沒有賣出去的一半就是毛腳繭,這是浙江、江蘇兩省絲綢協會5月26日發布“關于不收毛腳繭的倡議和呼吁”的第三天。
倡議書發出后,從收購市場情況看效果不錯,像老李這樣拉著毛腳繭出來又原封不動地拉回來的繭農還有好多。
毛腳繭是由于采繭過早產生的,正常情況下,熟繭在上蔟吐絲后要經過5至7天才能蛻皮化蛹,成為成熟的化蛹繭。剛吐完絲或吐絲未化蛹的繭,繭腔內蠶體沒有化蛹或剛化為嫩蛹,因為還保持著蠶的形態(毛腳)而稱為毛腳繭。毛腳繭給繅絲企業帶來的危害很大,主要表現在:堆集時發生蒸熱,影響繭質;烘烤時預蛹掙扎,毛腳抓破繭內層,斷頭多亂,原料成廢料;烘烤時蛹油和體液滲出,污染繭層成為油繭和黃斑繭、印爛繭等;烘烤時不易均勻適干,影響繅絲質量。
近年來浙江省絲綢業界的有識之士都已認識到了毛腳繭泛濫對整個絲綢產業的嚴重危害。
浙江省湖州市纖檢所推行“組合售繭,公檢計價”模式,力圖打造桑蠶標準化體系建設,促進繭質提高。行業龍頭企業也紛紛表態,拒收毛腳繭。而此次的江浙兩省絲綢協會發布的“關于不收毛腳繭的呼吁和倡議”更是將這場針對毛腳繭的戰役推向高潮。
浙江省絲綢協會秘書長王偉表示:“我們協會作為行業組織,在會員單位中還是有一定的影響。今年倡議發出后,會員單位基本能做到勸說蠶農不交售毛腳繭,自己不收毛腳繭。整個市場收毛腳繭現象也大為減少。但是蠶繭收購單位和繅絲企業只有一部分是會員單位,要想真正從根源上杜絕毛腳繭收購現象的發生,還要多方力量的參與,綜合政府部門與社會企業的力量,這不是一時一刻能解決的問題。”
商業利益促毛腳繭沉渣泛起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毛腳繭雖小,可是對整個絲綢行業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繭絲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最終生產的絲綢產品的品質。
“毛腳繭屬于有嚴重質量問題的蠶繭,使用毛腳繭,即使在烘繭、繅絲環節加入彌補改進措施,仍然會嚴重影響生絲質量、綢緞質量。最近幾年由于毛腳繭的泛濫,被譽為全國優質繭基地的江浙地區,能繅制出6A級高品位生絲的蠶繭越來越少,嚴重影響絲綢的質量和形象。”王偉說。
國家曾規定禁止出售毛腳繭,在計劃經濟時期監管嚴格,懲處嚴厲。2002年國家經委等部門發布的《繭絲流通管理辦法》、2003年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疫局發布的《繭絲質量監督管理辦法》規定,蠶繭收購單位不得收購毛腳繭等有嚴重質量問題的蠶繭,違反者可加以處罰。但近些年來,由于繅絲產能大大過剩,各地搶購原料,繭販提早收購,于是毛腳繭泛濫,致使形成行業災難。主要原因就是部分收繭單位和繅絲企業的利益驅動。收繭單位一般是縣一級絲綢公司、供銷社、農業合作社、繅絲企業,除了繅絲企業直接收購蠶繭作為原料,其他收購單位都屬中間環節的經營單位,收購蠶繭都有收購資金的貸款利息、烘繭倉儲運輸費用、人員費用等,而市場流通的干繭價格是指導收購鮮繭價格的重要依據。各單位收購蠶繭的實際成本存在的差異和無證繭販的非法收購,利益驅動使得劃地劃區的屬地收購秩序難以有效執行。
“蠶從開始結繭到化蛹繭投售、烘干殺蛹只有幾天時間。為了能收到蠶繭、收到更多的蠶繭,一些收購者利用收購單位之間的價格差異、鄉鎮地區之間的價格差異采取上門收、抬價收、提前收。未化蛹的毛腳繭富含水分,比化蛹繭高出10%以上,由于售繭論斤,每斤多得1~2元,一些蠶農也自然樂意賣毛腳繭。”王偉說。
在我國某些地方的蠶繭收購市場上,毛腳繭收購的比例經常達到50%以上,個別縣市繭站收購量甚至達到90%以上,毛腳繭收購現象已然十分普遍。
產業升級,道阻且長
絲綢承載著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是底蘊豐厚的文化載體和富有生命力的寶貴遺產。現在,中國繭絲綢行業涉及幾千萬從業者,無論從經濟還是人文的角度,振興絲綢產業都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但是當前整個行業都處在虧損狀態,產能過剩,經營粗放,約有30%的絲綢產品找不到適銷對路的市場。究其原因,產品品質不高,品牌效果不明顯,走低端路線是絲綢產品始終打不開市場銷路的主因。
浙江省某絲綢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后,市場就一直不景氣,出口不成只能轉內銷。而現在即使是國內市場,消費者認可的也是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優品名品的建設很重要,而這些歸根結底都要依賴繅絲原料的質量。然而毛腳繭的泛濫卻加大了產業轉型的困難,以浙江為例,原本繭絲質量、產量均為全國第一,但現在產量已經降為全國第五。”
五大蠶桑區中四個產區(南潯、桐鄉、海寧、德清)蠶繭無法生產出口絲,唯一剩下還可以生產5A以上高品質生絲的淳安繭,數量也在不斷減少,以致出口國外的高檔精品絲由于缺乏優質原料而難以接單。
2013年,商務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農業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等八部委聯合制定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繭絲綢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為我國的絲綢產業帶來了曙光。浙江作為我國絲綢的主產區,依然有它的優勢,產業鏈完整、產品門類齊全、科研和市場開發能力強,這些都是浙江絲綢向前發展的潛力所在。
王偉介紹:“浙江要根據在全國絲綢業的龍頭優勢,全球化利用繭絲綢資源,實現跨區域產業鏈整合。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出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拓展和優化絲綢產品結構,開發絲綢消費新領域。重視市場戰略,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在省內和中西部地區建立一批由龍頭企業帶動優質蠶絲基地,滿足高品位真絲產品開發的需要。突破一批智能化絲綢專用設備、絲綢印染后整理關鍵技術,促進傳統絲綢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的現代絲綢產業轉變。形成一批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在國內領先的知名品牌,努力實現產品出口向品牌出口的突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