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發展新常態 紡織人都是蠻拼的
“明年我們會更拼的!”在采訪中,記者不斷聽到不同崗位的員工說出同樣的一句話。
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飽含著紡織人的執著,對自身工作和價值的認知,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憧憬。
已將近年底,但大多數紡織人緊繃的神經并沒有松馳下來。行業的瞬息萬變,既造就了紡織人不停拼搏、埋頭苦干、應對挑戰的精神基調,也為他們的人生不停地注入各種新動力、新內容和新色彩。我們紡織人每一年都行走在攀升的路上,即便這條路可能格外不平坦。
因事而謀方能順勢而為
這一年,市場依舊是殘酷的,我們的行業依舊是理性的。并不是每一位紡織企業的老板在回顧一年的時候,都成就滿滿,也許正相反,這一年來,紡織企業的用工問題、貸款融資、消費低迷、棉價波動始終與他們如影隨形,年底了,有人收獲了成功渡過難關的慶幸和喜悅,更有人則略有幾分失落和迷茫。
正如一篇在微信圈中廣為傳閱的文章中說的,紡企業老板只是一種職業,中國的紡企老板,更在重壓和風險下前行,76%的中國大陸上也領導人感覺緊張有壓力,其比例為全球最高,阿瑪尼裝點的光鮮外表下,有著太多紡織工廠不安的靈魂,他們要用太多的經歷去應付和處理各種問題,各種挑戰。
當然,市場從不垂青弱者,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也有那些或理念超前,或早已孕育創新變革的企業,順勢脫穎而出。正如鼎盛絲綢老總吳建華自述,早在多年前,他便嗅到傳統織造產業式微的跡象,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邂逅非物質文化遺產宋錦,中華傳統文化的光輝讓他看到了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未來,于是,他扭轉企業發展方向,向宋錦工藝面料的研發、織造轉航,經過多年的錘煉,才有了今年APEC新中裝的華麗綻放。
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蛻變
我們的行業總是不停地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蛻變。對于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很多剛剛步入紡織行業的90后來說,這個職業很不同,一方面,它是新一代年輕人不太熱衷的行業,紡織廠總是能與轟鳴的機器噪音、潮濕空氣中飛舞的棉絮、不高的待遇和連軸轉的工作時間相聯系,但另一面,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又在這個領域內造就了太多的標桿和典范,年輕電商團隊突破傳統模式,締造了一個個傳說,將傳統的紗線、絲綢、家紡企業推向更加“高大上”的新平臺;在接班與不接班中糾結的年輕老板中,一心鋪在研發更滿足當下年輕人需要的紡織服裝產品上,開辟了一個個嶄新的細分領域,從看似飽和的市場中硬是挖出了一片新天地,這樣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這一年,我們的行業依舊不乏那些榮耀與驕傲,魏橋等巨頭企業繼續在福布斯榜單上穩步上位,魯泰等一批標桿企業頻頻榮獲全球大獎,天虹等先驅企業在東南亞大舉投資,更有恒豐、如意等企業順應西部轉移號召,創造出新的成長速度。這背后,都是一位位生動、鮮活的紡織人在持續貢獻著自己的青春與才華,熱愛與情感。
是時候回歸產品本質了
如果說,今年,那些扶持行業上升的外部力量在持續運力,政策的完善讓公平競爭不再是奢望,而那行業內種種內生力量,更是讓人鼓舞、溫暖。
在各界力量的關懷下,當前廣大青年人已經成為行業技術進步的生力軍,2014年桑麻紡織科技獎16名獲獎人的平均年齡只有40.7歲,遠遠低于評獎條例中所限定的45歲。
這一年,有一些主題詞依然伴隨著我們,比如轉型升級、創新突圍,有一種聲音開始響起,那就是不再追求規模與量的增長,回歸產品本質。紡織人,在選擇目標的同時,也同時選擇了一份勇敢與責任。有更難的挑戰出現,也有更好的前途在召喚,站在一年的末尾,守望已到門口的春天,紡織人,或許還有些焦慮,或許有些迷茫,但探索的步伐已經邁出,思考更加深入,更大的信心與勇氣正在醞釀和升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