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臺自貿區跨境融資細則 促進試驗區投融資便利化
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賬核算業務境外融資與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全面放開本、外幣跨境融資,取消境外融資前置審批改為事中事后監管,運用風險轉換因子等新管理方式,充實自由貿易(FT)賬戶功能。
此次《實施細則》的出臺,促進試驗區投融資便利化,進一步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更重要的是,它成為推進中國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中的重要一步,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加速。
牽手全球低成本資金
《實施細則》統一了本外幣境外融資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框架下的外債和資金流動性管理關系,并為探索后續資本項下可兌換的金融改革奠定基礎。
“此次《實施細則》在境外融資規模和類別上全面放開,由此前只針對自貿區內企業擴展至包括銀行、保險、證券等各類金融機構;上調了經濟主體從境外融資的杠桿率,企業借款規模從資本的一倍擴大至兩倍;在融資幣種上,可自主選擇人民幣和外幣到國際市場融資。”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長張新在當天的政策發布會上總結道,細則全面實現了企業和金融機構對外資金通道的打開,企業資本賬戶可兌換已基本實現,下一步將拓展至個人。
與此同時,《實施細則》改革境外融資事前審批為事中事后監管。值得注意的是,《實施細則》創造性地使用風險轉換因子(包括期限風險轉換因子、幣種風險轉換因子、類別風險轉換因子)來引導經濟主體的境外融資結構。這種新的管理方式,鼓勵企業和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中長期以及用于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不鼓勵短期融資。此外,該細則將表外融資也納入境外融資的管理范圍。
作為人民幣創新業務的試驗田之一,上海自貿區在過去的一年里迎來了跨境融資的新機遇,包括人民幣境外借款、雙向人民幣資金池、跨境人民幣集中支付等創新業務細則紛紛落地。
2014年5月,自由貿易賬戶系統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共有13家中外資銀行接入自由貿易賬戶系統,開立自由貿易賬戶一萬多個;區內企業人民幣境外借款累計發生120筆、金額197億元,利率僅為4.2%,顯著低于境內融資利率,大幅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
“經過此前一系列新業務嘗試,區內FT貸款平均價格比境內低15%,可有效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中國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細則是在分賬核算基礎上對外債管理的重要嘗試,拓寬企業和金融機構融資渠道,擴大融資規模;此外,細則差異化地界定了本外幣、長短期、表內外不同類別貸款的權重,通過權重管理可以更有效應對跨境資金流動帶來的風險沖擊。
“按照既有的外債管理規定,外幣和本幣、短期和長期外債分別歸屬多個監管部門,分別都有各自監管制度,對于外債的額度設定、審批流程、額度使用都有不同管控要求,企業界普遍對此感到不便。”某中資企業代表在發布會上表示,細則首次賦予中外資企業平等的境外融資權利,融入資金規模可由企業根據自身資本實力、境外融資杠桿率和宏觀審慎政策參數進行換算,通過各種風險轉換因子,把不同性質、幣種和不同期限的負債折算到一個限制額度下,區內企業可以自由決定融入本外幣、短期長期貸款。在細則支持下,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經營收支幣種和期限結構合理安排境內外本外幣融資結構,使財務安排最優化。
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需加快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一年多來成效初現。自貿區已初步搭建一套與自貿區投資貿易便利化相適應的創新制度框架,而包括金融改革開放內容的一部分也已經開始在全國復制推廣。
“更重要的是,此次《實施細則》成為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要步驟。人民幣資本項下可自由兌換進程需要加快,這樣才能與人民幣走出去形成相互依存和促進。”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屠光紹說。
在過去的2014年,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目前已躋身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人民幣離岸中心全時區覆蓋。
“而上海過去一年人民幣跨境業務發展迅速。數據顯示,去年上海占全國人民幣跨境支付業務總量的18%。其中,自貿區內人民幣跨境業務占上海總量的18%。”屠光紹表示。
屠光紹稱:“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符合國家戰略利益,因此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也要跟進,這才可以使人民幣的境外持有、使用以及回流形成較好的良性循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