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突圍戰著眼用戶體驗
從這些年的從業履歷來看,在歐洲讀過戰略MBA的張川可謂既經歷了傳統零售業最輝煌的年代,又趕上了電子商務快速崛起的潮流,而且還從咨詢的角度關注整個零售行業,最后又快速轉型做了聚焦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域創業項目的天使投資人。
針對現在傳統零售業所面臨的巨大經營壓力,張川談到,“傳統零售業就像一座山一樣,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大家開始在山腳下挖角,盡管挖垮這座高山還尚需時日,但是如果我們今天不去變革,未來可能連變革的機會都沒有了?!?/p>
不少百貨從業者相信,百貨業最根本的問題在于聯營制,這種“二房東”的經營模式看似可以讓企業輕輕松松地掙錢,可是在外部政策環境、競爭環境的突然巨變之下,百貨公司們根本無法抵御這種風險和痛苦。
張川認為,“我國百貨業最大的問題并非聯營制,而是百貨店的數量已經過剩了,這才是根本性問題”。百貨公司通常是大型商圈、CBD的代表性建筑,可是在一個商圈中卻堆積著過量的(類)百貨店。
慢慢地,她們就會通過惡性競爭的手段相互爭搶客流,畢竟每天的客流量都是固定的,即使最終“傷敵一千”,也同時附帶著“自損八百”,根本無法良性發展。
因此,張川認為,我國百貨店現在必須進行一輪大洗牌,將那些小型的、沒有品牌的、沒有特色的全部淘汰掉—他們要不然轉型做別的,要不然就被大型企業兼并。
過量的百貨店還會帶來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同質化嚴重,一些重要品牌可謂是“家家都有”:于是在過剩的百貨店中,你會發現,一條步行街中在有5家品牌店同時,居然還有1個旗艦店,而他們賣的東西又是一模一樣的。
因此,按照張川的思路,傳統百貨業必須大洗牌,就像是2003年國美、蘇寧大戰一樣殘酷,只有最出色的才可以生存下來,沒有競爭力的肯定會被消滅掉、吞并掉,就像現在的家電市場一樣,除了國美、蘇寧,你幾乎已經說不出第三個實體企業了。
傳統百貨業是一個標準化的行業,在一定程度上,超市和百貨店的差別甚至就是是否有人提供服務的問題。在差異化缺失、惡性競爭加劇的環境之中不少人提到了盛行于歐美的“買手制”,并相信,買手制將可以拯救下行中的百貨公司。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