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讓來料加工模式前途未卜
五堡村的變化,只是服裝產業變革拼圖一角。受全球市場低迷、人力成本上升、網絡銷售沖擊等影響,浙江服裝產業由“高速擴張”,進入“產能過剩”、“庫存高企”的十字路口,一場服裝產業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一間農民房,10臺縫紉機,最多不過20個制衣工人,杭州服裝的來料加工模式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產品主要出口外銷。2000年前后,隨著杭州四季青批發市場不斷擴張,“杭派服飾”迅速占領國內市場,“低小散”的來料加工作坊也隨之蓬勃興起。
其中彭埠五堡、七堡等村,由于房租低廉,交通便利,快速聚集起1600多家加工點。同一時間,杭州全市的服裝企業數量也從2005年的1400家,猛增到2010年的2400家;服裝從業人員由14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30多萬人。
“回過頭看,這個過程就是盲目擴張。”杭派女裝商會理事長張弈認為,服裝加工門檻低,投資少,利潤相對較高。短短五年時間,大量資源涌向五堡、七堡,使服裝產量提高一倍以上。然而市場需求有限,2012年前后,受全球經濟低迷、電商模式變革等影響,服裝訂單開始逐年下滑,加工作坊首當其沖。
在五堡做了十年服裝來料加工的四川人蒲大姐說,目前村里的服裝加工企業已由900家減少到500家:“以前做一件衣服賺15塊錢,一半是利潤。現在最多賺8塊錢,除掉房租、水電、人工,幾乎沒有盈利。有的廠一星期只有一兩個訂單,做幾十件衣服,撐下去太難了。”
“市場變化之快,讓行業內部措手不及。”杭州市政協委員、鑫晨服飾董事長沈肅麗這樣解釋產能過剩:“全球經濟低迷,降低了服裝的消費需求。互聯網銷售模式,打壓了四季青市場的批發渠道。出口減少,使大量企業轉向內銷,加劇了國內競爭。競爭不利的服裝企業,自然變成過剩產能。”
一組數據也說明,傳統服裝產業正在經歷寒冬:2014年,杭州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完成銷售產值285億元,同比下降1.35%,首次出現負增長。2015年,杭州規上服裝企業銷售產值再次下降0.77%。
同時,據杭州市經信委統計,服裝企業的利潤總額大幅下降39.65%,且出現了24%的虧損面。粗放型的服裝制造模式,顯然已不適應綠色、高效的發展要求,淘汰落后產能成為大勢所趨。
2015年,浙江提出打造“七大萬億級產業”,時尚產業為其中之一。如何讓服裝制造業煥發活力?推進信息化設計和智能化生產,成為長遠目標。
在杭州,隨著“低小散”的加工作坊逐步退出競爭,蕭山、余杭等地已經產生新的服裝加工集群。不同于以往的“各自為戰”,新集群擁有資源、功能、服務、輻射效應等優勢,更適宜中小企業抱團發展。
“來料加工的路子已經走到了頭,不變不行。”蒲大姐告訴記者,她正計劃與同行一起搬去余杭,集合各自優勢,爭取更多淘寶訂單:“冬裝設計圖已經拿到,只要質量跟上,多做‘爆款’,下半年生意肯定會變好。”
“整合淘汰的小企業,對浙江服裝產業的整體形象也非常有利。”沈肅麗支持以“聯盟模式”提升競爭力:“過去小企業不愿在技術、設計和品牌上下工夫,只熱衷搶市場跑銷售,讓浙江服裝成了中低檔的代名詞。現在市場逼著企業提升設計、提高質量,大浪淘沙才能磨練出一流品牌。”
3人工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下降,勞動密集型產業如何維持盈利?不同于五堡的作坊式加工點,杭州喬司制衣產業已經初具集群優勢。多家規模以上出口企業與H&M、Zara、CABI等國際品牌達成長期合作,實現外貿訂單逆市增長。然而人力成本的提高,卻令企業深感利潤微薄。
“2015年,公司的外貿銷售額從七千萬提高到一個億,年增長率保持在30%左右。可利潤卻很難增長。”某制衣總經理吳爭前告訴浙江在線記者,目前外貿制衣訂單的利潤率只有5%:“為和東南亞的制造業競爭,我們只能撇開利潤,穩住客戶。隨著工資成本不斷提高,國際競爭的優勢已經越來越小。”
據喬司街道統計,2005年喬司制衣產業的人力資源成本為每人2500元,2010年提高為4000元,2015年再次提高到每人7000元。產能過度擴張,又令制衣工人需求量增加,加速工資上漲。產業聚集區內,隨處可見長年招工廣告,不少文字都已泛黃。服裝企業“招工難”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杭州的生活成本很高,就算每個月掙6000塊錢工資,到年底也存不下多少。”來自湖南的90后車工小王告訴記者,他與女友計劃年后回老家找工作:“也許換個行業,也許開家小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