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毛皮碎料加工基地:毛皮產業極具發展潛力
近年來,陽原縣立足自身優勢,認真審視陽原毛皮產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經多方調研、充分論證,形成了“以毛皮文化為引領,專業市場為龍頭,碎料加工為特色,工業園區為支撐,全力打造集特種養殖、鞣制硝染、碎皮加工、成衣制作、產品銷售、培訓研發、文化旅游為一體,形成上聯國際市場、根植千家萬戶、既富縣又富民的產業集群”的總體發展思路。
自從被賦予了“中國毛皮碎料加工基地”稱號,陽原縣就踏入了國家級毛皮生產基地序列,踏上了依托毛皮產業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先后建成陽原國際裘皮城、毛皮硝染基地、毛皮文化博物館、國家皮革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毛皮技術培訓中心等項目,全產業鏈的毛皮產業集群初步建成,毛皮產業取得了跨越式的大發展。
這里,是遠古人類的東方故鄉,也是中國毛皮文化的發祥地;這里,毛皮經濟的繁榮伴隨文化魂脈源遠流長;這里,毛皮產業極具發展潛力,是全縣的特色產業,更是富民強縣的重要支柱;這里,便是素有“中國毛皮碎料加工基地”之稱的陽原縣。
據考古研究發現, 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10萬年前的陽原侯家窯人,就開始用石器切割獸皮。舊石器時代晚期,陽原虎頭梁人已學會磨制骨針、骨錐,縫制皮衣。距今約五千年左右,華夏人文始祖—黃帝, 從陜西渭河流域遷徙至泥河灣盆地、桑干河流域,發現桑干河兩岸鹽堿灘地可使動物毛皮變得柔軟綿滑,于是在部落里全面推廣和普及,這就是最原始的鞣制硝染技術。現今,陽原境內大鹽廠、小鹽廠、堿洼、咸水皂等一些古老的村莊,就是黃帝時期毛皮加工場地的遺跡。
戰國中后期,趙武靈王的長子章管轄的代郡安陽邑(今陽原),以先進的毛皮技術積極推行胡服騎射,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服飾革命,即服裝從長袍、大衫到短褂、衣褲分開的變革。公元前119年,西漢大將霍去病率五萬東路軍將士,身穿陽原“毛毛匠”親手縫制的毛皮戰袍,兵出代郡(陽原)征伐匈奴,所向披靡,從此,陽原毛毛匠和陽原毛皮的神奇與名氣便隨著霍去病的威名而傳揚天下。
陽原毛皮業和毛紡業最輝煌的歷史發展時期當屬元代。窩闊臺統治時期,時稱“弘州”的陽原,設立了隸屬于工部的弘州人匠提舉司以及所屬的專門為朝廷生產毛織品的納石矢局、毛緞局等,當時就有近兩千余戶工匠。 到了清代,張家口為北方僅次于天津的國際貿易商埠,進出口貿易稅收占清政府全國進出口貿易稅收的三分之一,成為馳名中外的“皮都”,從事毛皮業的3萬多毛毛匠中有近一半都是陽原人,在近八百家毛皮作坊中有一半以上為陽原、蔚縣人所開。 清末民初時期,陽原毛毛匠就通過張庫大道與蒙古國的烏蘭巴托和俄羅斯的恰克圖進行毛皮貿易往來,現在蒙古國的烏蘭巴托還有一條陽原街。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8年, 陽原縣建立了第一家國營毛皮企業——陽原縣裘皮廠,到1979年全縣發展毛皮加工廠159家,初步奠定了地方支柱性傳統產業地位。 2006年,建設了皮毛大市場,解決了毛皮產業有市無場的被動局面,成為我國北方地區規模較大的毛皮集散地。2012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皮革協會授予“中國毛皮碎料加工基地”榮譽稱號,是長城以北兩個國家基地之一。
自2012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皮革協會授予“中國毛皮碎料加工基地”榮譽稱號后,陽原縣以此為契機,快速發展、轉型升級,向全產業鏈集群邁進。
——提升特種養殖。 按照發展規劃,把發展特種養殖作為完善毛皮產業鏈條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一環,全力推進,目前,全縣已發展貂、狐、貉、澳兔、獺兔等特種動物養殖園區10個。同時,把特種動物養殖與扶貧攻堅結合起來,扶持有養殖條件的貧困戶發展特種養殖。 目前,已發放獺兔、澳兔10萬多只,覆蓋貧困戶3000多戶。
——建設硝染基地。 引進了陽原縣新元素鞣制企業入駐硝染基地。 新元素公司正常運營以來,日鞣制狐貍皮3000張,貂皮10000張,加工后的皮張毛色亮麗清晰、 皮板光潔柔軟, 生產工藝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為入駐陽原的服裝加工企業奠定了基礎。 與國際領先的意大利MBI公司合資的染色公司已簽訂合同, 再次為毛皮產業的快速發展注入活力。
——推動服裝加工。陽原縣把碎皮縫制作為完善整個毛皮產業鏈條的基礎和全縣扶貧攻堅的第一主導產業來抓,重點扶持有毛皮加工意愿的貧困戶每戶一臺縫皮機。目前,累計發放縫皮機7673臺,涉及全縣49個村,2.47萬貧困人口。毛皮產業覆蓋全縣5.6萬多人,已經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第一產業,據初步測算,毛皮產業收入對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達到1500元。
——建起龍頭市場。投資6.5億元,建設陽原國際裘皮城,該項目2012年4月啟動,按照4A級經貿旅游景區和五星級商貿專業市場標準建設,建筑面積13.7萬平方米,是京西北單體建筑規模最大、功能設施最完善的毛皮專業市場。2013年10月正式開業運營以來,商戶入駐率達96.5%,吸納就業人員4500人。2013年銷售旺季實現銷售額13.8億元,客流量38萬人,2014年銷售旺季實現銷售額21.1億元,客流量41萬人,2015年銷售旺季實現銷售額22.1億元,客流量58萬人,市場人流銷售趨于穩定,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強化配套服務。一是興建毛皮文化博物館,全力打造中國毛皮文化發祥地;二是遷建國家皮革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該中心是全國三個國家級中心之一;三是強化毛皮技術培訓,投資興建的毛皮技術培訓中心已投入使用,累計培訓加工、銷售人員5200多人。今后將邀請國際、國內毛皮專業師資隊伍,舉辦毛皮專業知識培訓,并聯合相關單位在陽原建立毛皮專業培訓基地;四是注重品牌建設。目前陽原縣已有溫美莎、北元、北國屈氏、BOMIMO等四家被認定為河北省著名商標,正在申請國家馳名商標。
——強力宣傳推介。 采取多種方式大力宣傳毛皮產業和毛皮文化, 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陽原國際毛皮節”和兩次毛皮文化宣傳周, 連續多年組團參加北京毛皮交易會、港交會、米蘭皮革展等國內外重大節會、展會。 同時,陽原緊緊抓住我市申辦冬奧會的大好機遇, 全力把陽原毛皮商購游打造成全市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節點。 目前,陽原碎皮工藝、毛皮產品、毛皮文化和商購旅游已經在國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認可和肯定。
圍繞總體發展思路,就毛皮產業制定了一系列高標準的產業發展規劃。
{page_break}——推進特種養殖。大力扶持特種養殖業發展,力爭5年內,全縣獺兔、澳兔、貂、狐(貉)飼養量分別達到100萬只、50萬只、3萬只和5000只,年產值達到2.4億元,從業人員3000人,成為全省最重要的特種動物養殖基地之一。
——攻堅園區建設。全力推進毛皮循環經濟園建設,切實抓好與芬蘭、丹麥國際皮草拍賣行的對接和溝通,爭取拍賣行保稅倉庫項目盡快落地,帶動國際、國內一流硝染加工企業入駐園區,將通過保稅倉項目把陽原打造成中國北方、世界知名的特種毛皮動物原皮交易中心和毛皮硝染加工中心。
——鞏固加工基礎。充分發揮碎皮加工的技術優勢,扶持中小加工企業和加工戶改進工藝,變陽原制造為陽原創造,在國家皮檢中心的有力支撐下,逐步建立以陽原碎料加工工藝為基礎的國際標準。同時,繼續大力實施縫皮機入戶工程,力爭兩年內實現貧困戶戶均一臺縫皮機的目標。
——龍頭帶動市場。從政府層面對毛皮產業的經營管理、配套服務等關鍵環節予以大力支持,特別是全力抓好陽原國際裘皮城的運營和管理,通過龍頭帶動提升產業的知名度和整體發展水平。通過多種有效措施,全力推動產業龍頭發展,力爭3—5年將陽原建設成為京西北影響力最大的毛皮產品交易中心。
——文化引領產業。繼續深入挖掘整理毛皮文化相關史料,創作以毛皮為題材的文化作品,進一步豐富陽原毛皮文化的內涵,叫響毛皮文化發祥地;緊緊抓住申辦冬奧會的歷史機遇,全力抓好毛皮文化與泥河灣文化、民俗文化、溫泉文化的深度融合,精心謀劃精品旅游線路,打造“看泥河灣、泡溫泉澡、買裘皮衣、燒平安香”的特色旅游板塊;積極組織毛皮企業和商戶參加各類裘皮拍賣會、展銷會、博覽會,進一步提高陽原毛皮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品牌支撐企業。鼓勵和幫助企業全力打造自主品牌,力爭5年內,爭創3—5個國家馳名商標 (含真皮標志) 和名牌產品,10—20個省級知名商標和名牌產品。縣政府將對創建地域品牌商標的企業予以全力支持,每個被評為市級、省級、國家級的名牌商標,除享受省市的獎勵政策外,再由縣財政分別獎勵2萬元、10萬元和20萬元;毛皮產品取得國家“真皮標志”的企業,每戶財政獎勵5萬元。
——服務提升標準。抓好國家皮革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加強技術培訓的同時,注重引進養殖、加工、硝染、銷售和管理等各環節的高級人才,切實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和設計加工水平,并以此為依托,籌建毛皮技術研究所和博士后流動站。強化金融服務,逐步解決中小毛皮企業和經營戶的資金難題。同時,抓好毛皮產業信息中心和電子商務平臺建設。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京張攜手籌辦2022年冬奧會,將會為陽原毛皮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毛皮循環經濟園已融入“十三五”規劃,國際合作勢不可擋,陽原必將成為中國京西北裘皮加工集散中心,全球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和中國毛皮文化發祥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