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假洋品牌陷入成長困境
被定義為假洋品牌的那些起著華麗外國名字,假裝成國際大牌,卻徹底“土生土長”的國內品牌,最近日子不算怎么好過。
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化裝”成國際大牌迎合國內:消費者的“崇洋”需求,正被更多的人識破。在純正國際大牌及一線本土品牌的“崛起”下,他們逐漸失去了“假冒”的根基。
至少,在一線市場,他們已經沒有多少發展空間了。
退出一線市場
來自國際時尚最先傳遞的一線城市及東南沿海發達城市的信息表明,頻繁接觸國際時尚的當地消費者已經知道穿哪個品牌更能代表身份。
浙江漢帛服飾營銷公司旗下幾個品牌的營銷負責人鄧韜觀察到了這種變化,在杭州,他發現假洋品牌正在退出,至少在主流商場中,以前總是大規模突然出現,然后又大規模消失的“國外”品牌不見了。代之以穩定經營,大家耳熟能詳的國內國際品牌。
“比如杭州的武林銀泰商場,根據我的跟蹤觀察,近年來,該商場的品牌結構已出現大量調整,被我們稱之為‘假洋品牌’的那些期望被消費者‘誤認’為國際大牌的國內品牌,大約減少了30%。”鄧韜表示,“這在杭州不算個案,杭州的市場意識比較超前,幾乎所有的主流商場為假洋品牌提供的發展空間都在減少。”
在北京,同樣的情況也于最近幾年上演,在任何一家主要商業區的商場,及重要商業街上,活躍的品牌都是擁有長達十年發展歷史的品牌,那些只標英文字母的品牌大多是人們所了解的純正國際大牌,另一些則是國內品牌的營銷噱頭,他們期待“洋名字”能帶來更大的市場認同,但他們并不打算以“國外血統”欺騙消費者。
只有少數的“假洋品牌”剩了下來,他們仍計劃蒙蔽消費者。
“總體來看,假洋品牌的市場分布和前些年有變化。在一些競爭激烈的商場里,以及一類城市主流商場里,這些牌子正在慢慢退出。當地消費者的品牌意識增強,使其失去了市場。”鄧韜表示,“但二、三類市場則不同,二三類城市及二三流商場目前仍然還是這些牌子的主要市場,這是因為二三流的商場招商能力弱,需要靠一些假洋牌子撐場,當地消費市場也依然存在被假洋品牌‘蒙蔽’的空間。據我個人的測算,假洋品牌在二三線商場的比重占總量的25%-30%左右,不過,近年來應該是沒有增加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