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與媒介:有靈性的絲綢之希臘
19世紀末,亞歷山大東征以后,乃又經敘利亞人手,輸入歐洲。”
從希臘的許多藝術杰作中我們能夠強烈感受到絲綢所展現的靈動,雖然這兩者之不敢說有必然的聯系,但具有懸垂效果的衣料恐怕又非絲綢所不能表達。希臘雅典衛中有多座柯拉女神像,大多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作品,雕像服裝款式采用當時希臘為流行的“愛奧尼亞式基同”(服裝款式譯音),衣褶雅麗,質料柔軟,優雅的女神特躍然于心。舉世聞名的“女像柱廊”也蘊含著絲綢的“功績”,六位氣定神閑的少女身著“多利亞式基同”輕盈地支撐著屋頂,獨具匠心的設計加之服裝帶來的嫵媚、飄逸之感為此作品錦上添花,形成儀態萬方的變化,令人仿佛置身于夢境之中。當然,最具震撼力的當屬巴特農神廟的命運女神,其精妙之處在于運用衣褶的起伏變化來表達人性的不朽。透道薄薄的衣飾,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肌體,重疊交錯的皺褶讓世人了解女神也與人一樣,有著各種思緒與情感,也可以親和與平易,,同時她們又是那么自然地保持著無上的尊嚴與威力。的確,當人的智慧與神的感召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那種力量是無限的,或許這也正是希臘人文主義者所熱衷的志趣。
除了雕刻,希臘繪畫中也泄露了關于絲綢的秘密。公元前5世紀雅典成批生產的紅筆蘭陶瓶上就已經繪出感覺非常輕薄的衣料,公元前4世紀中葉的陶壺“狄奧希索斯和彭貝”更是顯而易見。出土于公元前3世紀的象牙版繪畫“波利斯的裁判”將希臘女神身著的懸垂衣料表現到極致:透明的絲織羅紗依稀將女神的軀體朦朧展現,以至于使人不得不相信那種面料絕非“野蠶絲”織成,它們必定來自養蠶繅絲技術臻善之國度,那就是是中國。據考證,在西方人的著作中,最早關于絲綢的記載是古希臘人阿里斯托芬的《呂西斯特刺忒》(公元前441年),其中提到一種用“Amorgis"的絹做成的長上衣叫“Amorgiam”,即為古希臘著作中最早提到的有關絲的記述。
從西方的服裝歷史中我們獲知,在那一方遙遠的水土,服飾面料多以羊毛、亞麻為主,間或輔以皮革與棉布,若非沒有絲綢的“參與”,似乎也恐難想見藝術作品中關于著裝效果的處理是如此的精當與到位,因此也就有了包括西方在內的許多學者對絲綢的一致肯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