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與媒介:有靈性的絲綢之羅馬(3)
曾幾何時,絲綢而流失了大量資金,因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和哲學家塞內加都將絲綢視為衰敗的象征,進而貶低它、蔑視它。普林尼曾寫道: “從現在開始,便可以從一端到另一端地穿行整個大地了,而這完全是為了使羅馬貴女的薄紗下賣弄媚態風騷。”羅馬元老院甚至多次通過禁穿絲綢的法令,作用,可見絲織品的威力和誘惑。公元14年,羅馬帝國皇帝梯皮留斯依照元老建議,下令禁止男性公民穿戴絲綢衣服,據說是為了遏止奢靡。其實真正的目的是嫌絲綢衣物太善于表現人的形體,會造成性生活的不檢點,毀壞羅馬公民的名譽。禁止男性公民穿絲綢衣服,更是一種懲戒腐化的措施。羅馬帝國的茱莉亞 克勞狄王朝在公園54年尼祿執政時由盛入衰,尤其是公元64年羅馬城內發生火災,大部分民房被燒毀,民間流言是尼祿皇帝以絲綢引火所致。尼祿處死了制造流言的嫌犯,將縱火原因強加于基督教徒,大肆迫害基督教徒。尼祿揮霍無度,國庫十分空虛,再加上倒行逆施的行為最終導致自身的毀滅,也將國家帶到無序的境地。公元96年涅爾瓦受元老支持建立安東尼王朝,羅馬帝國恢復秩序迎來繁榮,此時的絲綢在羅馬帝國便有了更多的用途。這時,貴族、富商以絲綢錦衣相炫耀,基督教堂也用絲綢做窗簾門幕。中國絲綢大量輸入羅馬帝國,自然會從社會上層到社會中下層。
公元4世紀時的羅馬史學家馬賽里努說:“過去我國僅貴族才能穿絲服,現在則各階層人民都普遍服用,連搬運夫和公差都不例外。”社會各階層普遍服用絲綢,這對羅馬帝國政府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因為絲綢經過自中亞、西亞許多國家的輾轉販運勢必價格昂貴。據說在羅馬市場上,依其重量與黃金等價。這確實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羅馬人不肯再忍受中間商的盤剝,他們要詢問絲綢是從哪里來的,他們更想直接到絲綢產地來購買絲綢,于是,中國作為絲綢之鄉的名稱,開始在西方流傳。
有趣的是,盡管絲綢在西方可謂萬人迷戀,但中國制造的絲質品顯然并不十分符合西方人的“口味”,它們似乎過于厚重了。既然絕美的絲綢屬性是懸垂與飄逸,那何不使之完美呈現呢?當然,這或許還出于“珍惜”與“防止浪費”的緣故,西方的工匠們對絲質晶進行了再加工。于是,薄如蟬翼的絲綢煥然新生,不僅滿足了時人的審美需求,更有甚者,這些提升了“附加值”的“贗品”還被輕笑道中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