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錦技藝:存續著中國皇家織造的傳統
【入選理由】
南京云錦技藝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3000多年的織錦歷史中,惟一流傳至今不可被現代機器取代、憑前人口傳心授而傳承下來的傳統手工技藝。南京云錦技藝的創造過程始終與中華文明歷史進程并行,體現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達程度和多樣性,顯示了古代手工藝人的高度智慧。
【南京云錦技藝】
南京云錦技藝存續著中國皇家織造的傳統,它采用“通經斷緯”、“挖花盤織”等核心技術,在構造復雜的大型織機上,由上下兩人手工操作,用蠶絲線、黃金線和孔雀羽線等材料織出諸如龍袍等皇室服裝在內的華貴織物。這項技藝主要保存在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織造方法包涵了120多道工序,包括造機、意匠、挑花以及織造當中的諸多程序,是人類非凡創造力的見證,是人類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2009年12月30日,南京云錦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清光緒三十年江寧織造被裁撤“以節虛糜”,經歷了元明清三個歷史時代、延續達620多年的江寧官辦織務從此結束;新中國成立后,南京云錦獲得新生
中國是桑蠶絲綢的發源地,至今已有七千多年歷史,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周代(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已出現多彩的錦織品。春秋戰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時織錦產銷兩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時期,能工巧匠改進織錦工具機械,革新織造工藝,提高了織錦的品位和產量。公元五世紀初東晉末年,南京已有專門生產云錦的機構錦署。
據史料記載,南朝各代都在中央政府機構中設立少府,下設平準令以掌織染,錦署屬平準令管轄,皇室還另設有織室和繡房。南齊時的織錦工已聞名天下。南朝的《殷蕓小說》文獻中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作者借神話道出了人間巧婦的精湛技藝,這是云錦之名在文獻中第一次出現。
隋軍滅南朝末期的陳后,金陵(南京)的政治經濟地位一再被貶低,降為普通州縣,錦署亦在撤銷之列。唐代繼續了隋代抑壓金陵的政策,將揚州大都督府自金陵遷至江都,隨同遷往的還有居民數千家,其中包括絲織業工人。唐末五代時,揚州屢遭戰亂,經濟重心又逐步轉移至作為“西都”的金陵。
至南唐以金陵為國都時,統治者大力獎勵農桑,金陵再度成為江南絲織業的中心之一,并設有官營織造,揚州的織錦工匠也隨之而渡江南遷。北宋時期,政府對金陵的政治經濟地位相當重視,每年入貢的高級絲織品達到上萬匹。宋朝南遷后,中國絲織生產重心轉移到江南,尤以南京為重。
南京云錦在元代的生產主要是在官辦織造機構的主持、管理下進行的。元代在南京設立的官辦織造機構名叫東織染局、西織染局,管人匠數千戶,約數萬人,規模很大。在元代統治的近百年中,建康織局的規模日益發展,為后來南京絲織工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明代的官營織造,經營單位之多,分布地區之廣,規模之龐大,是前所未見的,但經營重心則在江南,并以南京、蘇州、杭州三地為重點。
清代的官營織造,只在京城北京和江南的江寧(南京)、蘇州、杭州四處設局。光緒《大清會典事例》中《內務府庫藏》記載:“順治初年定,御用禮服,及四時衣服,各宮及皇子公主朝服衣服,均依禮部定式,移交江寧、蘇州、杭州三處織造恭進。”南京專設的“江寧織造府”,負責供應清皇朝使用的云錦妝花系列織品和龍袍、補服等衣物。
元明清三代南京云錦的歷史是以官營織造為主線的歷史,到了清代康熙、嘉慶年間,南京城的云錦木織機達到3萬多臺,20余萬人以此為業,年產錦緞上百萬匹。但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江寧織造被裁撤“以節虛糜”,經歷了元明清三個歷史時代、延續達620多年的江寧官辦織務,從此結束。
1912年,民國建立后,封建政權覆滅,南京云錦失去了主要的服務對象,同時由于質優價廉的西方呢絨、嗶嘰等紡織品輸入,以及國內政局動蕩不安、銷路不暢等,昔日興盛發達的南京云錦業呈現出一派蕭條景象。南京云錦的生產跌入歷史最低谷。新中國成立后,南京云錦獲得新生。1957年,南京市云錦研究所成立,南京云錦從此走上了傳承保護和振興發展的道路。
南京云錦藝人于十五世紀創造了云錦妝花環形花本大花樓織機,直到現在,現代機器仍無法完全取代其某些獨特的工藝,云錦被譽為中國織錦工藝的活化石
在我國古代束綜提花機中,最復雜、最奇特又最完美的就是由南京云錦藝人于十五世紀創造的云錦妝花環形花本大花樓織機了。這種織機長5.6米、寬1.4米、高4米,由上下兩人配合操作生產,兩人默契配合,一天只能織幾厘米,自古就有“寸錦寸金”之說。織造時,機樓上拽花工提升經線,相當于在敲電腦鍵盤,樓下織造面相當于熒屏,織手根據提起的經線,妝金敷彩。{page_break}
南京云錦妝花大花樓織機的這種束綜提花的織造技術自戰國至秦漢,幾經革新,特別到明代逐步完善,直到近代,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十八世紀末,歐洲人綜合前人的革新成果,發明了機構簡單而合理的紋版提花機,現代絲織機器自此產生了,不過直到現在,現代機器仍無法完全取代云錦妝花大花樓織機的某些獨特的織造工藝,云錦被譽為中國織錦工藝的活化石。
南京云錦在織造中,拽花工和織手上唱下和,最終還形成了具有地方韻味的曲藝品種——南京白局。這些歷代傳下的手工操作口訣、民間詩歌曲藝,總結了千百年來藝人們的經驗,表現了南京云錦這一傳統工藝充滿著無比旺盛的生命力。流傳至今的紋樣設計、挑花結本、手工織造的口訣就有幾百條之多。
云錦妝花的另一大特點是“織成”。“織成”是傳統提花絲織物的一種成品織造形式,也是傳統絲織圖案的一種設計手段,是古代織錦織造工藝技術難度最大的織物。皇帝的龍袍就是采用“織成”的形式,為古今罕見的大型“織成”,它是按皇帝的身材高矮胖瘦設計、安排圖案,按照領、袖、襟、前后正身、膝欄等部件及其相應的圖紋進行整幅設計,從頭至尾,花紋不同,織造完成后,再裁下拼接縫制成衣,真正做到了“天衣無縫”。
挑花結本,是我國云錦生產工藝中的一項關鍵工藝和重要環節,挑花結本所制成的花本是紋樣由畫稿過渡到織物上的橋梁。明代宋應星在他著述的《天工開物·乃服》篇中,對挑花結本作了概述:“凡工匠結花本者,心計最機巧。畫師先畫何等花色于紙上,結本者以絲線隨畫量度,算計分寸杪忽而結成之,張懸于花樓之上,……穿綜帶經,隨其尺寸度數,提起衢腳,梭過之后,居然花現。”目前云錦挑花結本的方法同記載是一脈相承的,現代提花技術也是發源于此。
當西方人對“絲綢之路”運來的中國絲織品贊嘆不己時,中國的織錦提花機技術和紋制加工技藝也沿著這條路傳入歐洲。法國織機匠師賈卡在云錦環形花本大花樓提花機的工作原理中得到啟發,發明了賈卡提花機,其后電報機、計算機相繼問世。中國著名紡織學家高漢玉先生評價說:中國的紡織技術特別是南京云錦挑花結本技藝是現代電子計算二進位制的源頭,對世界科技發明的影響巨大而深遠。
今年5月,“中國·南京云錦全球高層論壇”在上海世博園聯合國館舉行,論壇證實南京云錦技藝的“挑花結本”二進位制原理乃是現代計算機的鼻祖。南京云錦至今已傳承了1500多年,她燦若云霞的外表下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技藝,閃耀著中華文明的光芒,成為中國傳統織造技藝的經典。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