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成風 服裝商家如何面對
在火紅的節假日促銷氛圍中,本該賺得盆滿缽滿的百貨商們卻內心“糾結”,除了要仔細把握打折幅度對利潤的影響外,越來越風行的“網購”對其的沖擊也令人頭痛。百貨商試行網絡化營銷以及適時轉型,今后將是一大趨勢。
價格與品類瓶頸
“我們已在網上看好了樣式,到百貨店就是試試大小。”購物達人王小姐說,自己經常在網店購物,同樣品牌和款式的服飾,在百貨店內需要1000元左右,而在網上僅售200多元,也就是說即便是百貨店打對折甚至三折,都比網店貴。
諸多百貨業者無奈地表示,這是線下店和在線零售模式不同所致。前者需要租金和很多中間環節,不停加價后,百貨店的售價起碼是成本價的7~10倍。而后者幾乎沒有中間環節,直接從廠家進貨,售價自然大大降低。
“打折力度實在不能太大,太大就達不到15%的保本毛利率了,百貨店一開張,水電費、人員費就不停支出,今年我們打折幅度已不如往年大,這也使一部分年輕客人流失到了網購領域。”長期從事百貨業的張先生坦言。
除價格劣勢,貨品種類也讓百貨店頭痛無比。由于聯營扣點和統一招商的模式,使得百貨業者幾乎沒有自有個性化品牌,而是全線引入現金流狀況較好的幾個品牌,一些個性化設計師品牌或傳統老品牌,由于現金流或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原因常被拒之門外。這讓各家百貨店內品牌和款式十分雷同。
轉型之難
看到問題后,不少百貨零售商開始試水網絡營銷,比如農工商集團,其麾下有個大型購物廣場,曾將百貨類貨品放在網絡銷售。然而比之專業網絡零售商,傳統零售業者對在線零售并不在行,除了前期大筆投資外,打通在線渠道和采購環節也很費周折。
“還有一種轉型方式,即線下零售商提升自我附加設施和娛樂功能,人都是需要交往和社會性的,網絡購物的虛擬世界沒有人與人的交往,這是線下零售業者的優勢。”上海市商業信息中心副主任朱樺指出。
這一點在香港部分商場挖空心思的圣誕營銷上可窺一斑。比如,主張將物質和精神融會貫通的香港購物中心K-11,就重點打造藝術氛圍。
點子國際公司董事羅永光表示,舒適的購物氛圍是網購所無法取代的,消費者到商場不一定只是購物,還是一個休閑放松的過程,香港商場普遍在推廣費上有周密規劃,將這部分預算列入店鋪租金中,每筆費用對店鋪租戶公開透明,節日推廣是商場重頭戲之一,普遍費用都在幾百萬元以上。而內地商場這方面欠缺,主要是缺專業人才和這種觀念。
廣東連鎖經營協會會長孫雄也認為,內地商場負責人最關注的是租戶能否按時交租等問題,缺乏文化、故事和創新布置,不利于培育出更多中國品牌,如廣州商場過于集中在幾大商業圈,這些地段屬稀缺資源,商場入場費高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