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服飾文化:蘇式列寧服、布拉吉與鴨舌帽
蘇式列寧服、布拉吉與鴨舌帽
所謂列寧服,其實不是列寧曾經穿過或是喜歡過的服式。它只不過是中山服,女裝也要取最偉大的革命者名字與之并列(實則仍是西服式 樣)r第二,采用灰或藍色卡其布,顯得樸素,帶有無產階級革命派的風采第三, 因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一直以蘇聯老大哥為榜樣。綜合起來,穿上這樣不加襯不加墊肩(屬于簡易)的蘇式服裝,對于走出家庭、參加革命工作的女干部,在當時那種革命激情高萬丈的年月呈,實在是非常時尚非常漂亮的。
我就是看著無數著列寧服的女干部和少數女學生的服飾形象成長起來的。列寧服主要流行于50年代,但后來略加改制, 直延用到70年代。說起來,從延安時開始,女干部們就穿這種灰布列寧服,有棉有單,統一制作發放,既不同于西式女上衣,也不同于男式中山服。目的當然是制式化,又穿著方便,冬天大掩襟擋風寒,夏天可不系扣,形成敞領,穿著便利。參加工作的女性穿上到寧服,就塑造出一個
“女干部”的形象。可是,女干部就不愛花衣服了嗎?當然不。當年,中國女干部、女學生著裝中有一特殊現象,可以歸為新中國的特產。那就是外套衣領開得略低,自然而然地露出里面的襯衣或毛衣。那年月穿棉襖的時間長,一年之中,厚棉襖、薄棉襖陪伴著人們要過上將近半年時間。我注意到,她們的外罩別管是列寧服還是字領或大尖領外罩,甚至立領制服,都做得身長較短。小時候,由于兒童個子小,看著大人們的上衣,更容易發現灰布、藍布外罩下,常常露著一圈艷麗的小花布棉襖下擺。領口處自然是出現是一個鑲著紐袢或系著子母扣的立領,那也是艷麗的,有幾朵躍動的紅黃碎花。她們不肯將棉襖做成黑色的,或許她們嫌那顏色太悶太壓抑吧?也不敢選用綢緞做棉襖面,那會有封建地主婆之嫌。
我上四五年級時,已是60年代中期,甚至到70年代后期,我也曾這樣穿著,從小學直至大學。后來我才懂,在那熱火朝天干革命的年月里,穿著中國古代傳下來的花紋衣,不但顯得陳日、過時,甚至帶有明顯的封建氣息,再說職業女性穿花衣上班,似乎有點俗。所以,不在家里圍著鍋臺轉的女性,就用藍、灰布外衣來顯示自己與舊時代,特別是舊傳統徹底決裂的意愿。可是,婦女畢竟天性愛
紅色,愛花朵,愛花布衣裳,不甘心和男人穿得一個樣。怎么辦呢?于是,倔強地露出花布領子與圈花布下擺。這種做法,正是在當時革命形勢下的種愛美天性生的曲折反映。我記得我曾選過一塊灰色黑線點綴姜黃色花苞的棉襖面,在藍色外罩里半藏半露地掩掩映映,視覺和心理都感覺到一種俏麗的美,而它又不至于太顯眼。只有在相對寬松的留影氛圍里,女性才敢不套藍、灰外罩,單穿一會兒花棉襖。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國人固執地認為,中國的牡丹是封建的,可是蘇聯的花布和以其料做成的衣服原被稱為“俄國襖”,是革命的。
蘇式服裝席卷列寧服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通過服飾形象表現出來{page_break}
得有些陳日。于是,中國人差在頭上戴頂蘇聯傳來的鴨舌帽,這被稱作伊凡諾夫式,只要沾上一點兒蘇聯的邊兒,似乎就代表著蘇維埃精神,就意味著是一個正式的或準“布爾什維克”。50年‘乇的鴨舌帽,隸屬于工人形象,因為蘇聯工人就那樣戴著。不像新中國成立前的敵占區,也不像后來電影里的程式化, 戴鴨舌帽便成了神州時,不僅婦女穿那種抽象花紋的長袖衫,連蹬三輪車的重體力工人也趕把時髦。夏天一到,帶有異域風格的來自十月革命圣地的花襯衣充斥了街頭。最初人們在傳說著“布拉吉”時,我們小孩子和老年人都以為是一種機器,很容易和吉普車聯系起來,后來才知道,原來是連衣裙。要知道,50年代前的中國女性基本上是穿旗袍,或是上襖下裙的。”布拉吉”這個連衣裙的俄語譯音,在百姓俚語中保留于整個50年代,差不多至蘇聯專家撤走的1 960年以后才消失。
我有兩個哥哥,大哥年長我十三歲,二哥長我十歲,也就是說,我小時他們正上中學。那時,中青年男性能夠穿上一件哥薩克式斜開襟小立領的襯衣,并將它系扎在長褲里,是最新潮的服飾形象。春秋兩季可以在外面套件西裝上衣。哥薩克上衣的特征是豎花條,二是不用扎領帶。從電影上看,蘇聯在此前也流行這種裝束。但是每逢冬天,特別是春節,年輕小伙子們還是要穿上傳統棉衣,這在當時顯特務,鴨舌帽的各種截然不同的身份象征活躍在中國人民的生活中。
當年,流行歌曲也為蘇式,唱起來渾身都充滿了力量,青春四溢,而且歌詞與曲調都相當優美——“正當梨花開遍了山崖,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火箭炮名)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長夜要過去,天色蒙蒙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但愿從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每逢傍晚,街上寬敞且僻靜的空地上就會聚集許多年輕人,那是我眼中的哥哥姐姐們,這時,蘇聯圓舞曲的音樂響起,大家圍成個好大的圈兒,手拉手跳起舞來。如今不是專設鵲橋會嗎?那時候,有許多情侶就是在那個環境中產生愛情并終成眷屬的。{page_break}
5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與中國反目,1 960年撤走全部蘇聯專家,并要中國為他的援助付出代價。中國人從1 960年到1963年艱難地度過三年“自然災害”,蘇聯這一招兒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其實,中國人原本并不喜歡蘇聯民族構成中的俄國人,百姓們都將他們喚作“大老俄”,他們在東北乃至華北,主要從事毛毯、銀器等小生意,戴著高筒氈帽或毛線帽,穿著皮毛的大衣和高挲皮靴。新中國成立伊始,蘇聯的服飾形象被有意強化和美化,但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導致了蘇式服裝在中國退出舞臺,再提娜塔旁式“布拉吉”,已經不臺時宜。列寧服、連衣裙雖然還穿,但俄語稱謂已成為過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