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服裝變遷看共和國60年的足跡
服裝,作為一種群體性記憶,盡管只是一個表象符號,卻以非文本的形式記錄新中國60年,人們的生活以加速度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物用到審美:服裝的價值轉換
新中國成立初期,甚至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不管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的大街小巷,人們的穿著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單調的黑、白、灰。而如今,不僅僅青年人,就連七八十歲的老人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都不再為奇。
濟南市英雄山腳下,記者遇到了幾位正在乘涼的老人,這些老人雖然都七八十歲,然而穿著鮮亮的藍色、紫色、黑白小碎花的襯衫、深藍色的裙子。“我們年輕時根本沒有裙子,用自己織的老粗布做衣服,夏天穿著粗布做的衣服一點兒也不涼快。”一位原來在濟南市園林局做過保樹工作的老人說,那時候自己紡線織布用來做衣服,還用布鞋。“衣服哪有什么樣式,扯塊布釘上兩個扣子就穿在身上了。”
家住濟南舜玉小區(qū)的侯映棠今年64歲。她說,十八九歲以前,一直穿老粗布衣服,“自己織出布來,泡在水里,抓上把靛青粉染色,淺藍的做上衣,深藍的做褲子,一年到頭就這么穿。直到18歲開始當赤腳醫(yī)生,才有了一條藍色印花褲子、一件粉紅上衣,寶貝得不得了,平時舍不得穿。”
上個世紀60年代,從穿著、發(fā)型到生活方式,中國受到蘇聯的影響很大。“那時候,有的時髦女性開始穿百褶裙,不過為數非常少。男士多數穿中山裝。那時大家吃飯要緊,很少有人想著要穿好看的。”濟南市園林局的這位退休老人說。
改革開放初期,服裝設計進入人們的生活,服裝由裁縫的單件制作或小作坊加工轉變?yōu)楣S成衣化批量生產,面料也由粗棉布轉為化纖等材料,但樣式相對還非常單調。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呂學海說,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把服裝教育納入了高等教育,一些藝術界人士開始介入服裝設計教育,他們把想法充分滲透進了服裝的色彩、造型和款式中。隨著人們對服飾的多元化追求,衣服不僅僅具有藝術性,也逐漸具有科技含量。隨后,廠家把新工藝應用到服裝生產中,將藝術與科學結合,人們也賦予服裝更多的情感訴求。如今,服裝已經從簡單的具有物用價值的物品上升為人們追求審美的符號,流行節(jié)奏越來越快。
從保守樸素到開放多元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風格由單一漸趨多元,色彩由單調趨于斑斕,而隱于背后的是社會經濟的巨大發(fā)展、人們思想觀念的多元變化。
呂學海說,“文革”之前,物質匱乏,衣服只是發(fā)揮了它最本能的作用,只具有物用價值。社會環(huán)境的限制、技術方面缺乏創(chuàng)新、物質水平低下等因素決定了當時人們的穿著打扮單調統(tǒng)一。“不管是中山裝、軍便裝,還是工裝,人們不得不穿,不敢標新立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