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計傳統文化 服裝業放眼生態文明
多少年來,中國的服裝企業習慣于向西方尋求智慧。我們學習西方的經營模式、管理理念、企業文化,汲取了其中的營養,由此產業獲得飛速的發展。世界產量第一的驕人佳績,讓中國服裝業站在了世界工業文明的頂端。
然而,進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國的服裝企業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困局。現代工業文明的滾滾洪流也滌蕩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企業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進入服裝企業的每一個員工就要最大限度地創造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和工人們都不斷承受著壓力。
創造財富難道不是為了更幸福嗎?心靈的樂園在哪里?一些服裝企業家已經調轉目光,向傳統文化尋求答案。
問計傳統文化 服裝業放眼生態文明
4月底,王先生花了三夜兩天時間來回,坐火車去看一個新品牌的發布會。在內蒙古做了多年省級代理商,他并不打算代理一個“未經市場充分檢驗”的新品牌。不過,對于此趟辛苦之旅,他有自己的理由:“老板人好,員工都讀《弟子規》,這樣的企業可以長期打交道,將來會有合作機會。”
每年都會在國內許多城市考察,王先生注意到一個現象:近些年,在南方的廣東、福建,東部的山東以及北方的北京,都有服裝企業把《弟子規》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部分。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時隔300多年,這一傳統文化的經典為何受到諸多服裝企業家的青睞?在商業經營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怎樣的一種需求和關聯?
辛苦的產業
作為傳統產業的中國服裝業,錢一直賺得很辛苦。
從中國服裝協會的產業部,本報記者拿到這樣一組數據:中國服裝業2009年全行業完成服裝總產量400億件。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237.50億件,2009年1-11月,累計利潤總額4158777萬元;出口交貨值30445539萬元;從業人員總數4326011人;人均產值21.73萬元;人均利潤0.96萬元。
而兩個月前,中國服裝界的一位領軍人物心臟病突發而亡,時年55歲,他生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冠狀動脈硬化等多種慢性疾病。
這只是近年來服裝業猝死案例中的一個。
兩年多前,一對在杭州某服裝廠打工的夫婦,按計件工資取酬,一個月做出了1.6萬元的“天文業績”,而高薪背后卻是身體的嚴重透支,幾天后,妻子在睡夢中再也沒有醒來,而丈夫在身心疲憊和傷心之下昏倒在地。2006年5月的一天深夜,廣州市海珠區一家服裝廠35歲的女工猝死在出租屋,此前4天,她連續工作了54小時25分鐘。
據2010年發布的《中國企業家健康指數白皮書》統計,2010年七成中國企業家有心理亞健康隱疾。《中國企業家》雜志針對中國企業家階層“工作、健康及快樂調查”的結果顯示,高達90.6%的企業家處于不同程度的“過勞”狀態。
而諸多針對80后、90后外來工的調查發現,他們寧可少賺錢,也不喜歡加班,對工資看得不如上一代人那么重,他們更注重自身的感受,更在意自己開心與否。因此,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一線員工,在枯燥的工作面前會出現諸多的心理問題。
能否讓員工開心,有幸福感,正在成為企業的魅力指標,而企業文化正是這一體現。用什么樣的文化凝聚員工?企業家們在思考。 {page_break}
傳統文化的啟示
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等東方傳統文化成為不少企業家的共同選擇。
上市公司旭日集團的董事長楊釗,早在上世紀70年代已贏得“褲王”美譽,擁有財富后他開始思考:要繼續賺更多的財富嗎?可是真正自己又能用多少?辛苦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從傳統的佛家教義中,他悟出:“我應該繼續賺取更多的財富,因為可以用財富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真維斯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勛是佛教徒,他熱衷社會公益活動、捐助慈善事業。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表示:“做慈善事業,就是企業在盡社會責任。做企業應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要,我覺得能夠幫助別人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山東仙霞集團的大門內,有一個木質屏風,上面刻著《弟子規》全文。仙霞依據《弟子規》編制了很多行為規范,去年還斥資在一家媒體頭版刊登《弟子規》全文,對此,集團董事長王金棟解釋說:“我們想把好的東西推薦給社會,當做公益事業來做。因為只有整個社會都好起來,企業才會真正發展得更好。”
也有人并不贊成過于強調儒家文化。愉悅家紡有限公司宮成民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可以重視儒家文化中好的思想,但沒必要專門把《弟子規》作為企業文化。因為企業畢竟是企業,還是要運用更多經濟手段把企業做好。
曾經有一句話在商界廣泛流傳:商場如戰場。佛教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濟群法師卻說,如果以這樣的心態來經商,不論客觀上是賺錢還是虧本,都不能算作贏家。因為他已把人生本應享有的自在、喜悅、安詳輸了進去。
孔子曾贊嘆弟子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皆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弟子規》中則有:“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而孔子關于美的判斷,也都是以善為前提的。
老子則留下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無為”的思想,認為天地萬物皆平等,凡事應遵循事物固然的本質,與自然和諧相處。
中國的傳統文化值得向著極端物質主義發展的現代工業文明深思。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方秋潮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比如《弟子規》,與人生幸福、社會和諧都有密切關系。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基礎,結合現代文化,參考西方文化將是一條好的路徑。
服裝業的“生態文明”
一個多世紀的落后,讓中國的時尚產業一直仰望西方,希冀有一天能夠站在時尚金字塔的頂端。
很多年了,發達國家引領更高的科技、更前沿的潮流,他們的經營模式、品牌文化也讓中國服裝業自嘆弗如。然而,在不斷地生產與消費的輪回中,更多的資源被消耗,人們的胃口似乎也越來越大,想要更多、更好、更新的產品。時尚產業在這樣的欲望中不斷地加快流行的速度,縮短產品的周期。快時尚品牌在世界范圍內的大行其道就是直接的例證。
更多的生產、更多的消費——這就是時尚的宿命嗎?
中國臺灣有個桃米社區,生態旅游做得很有特色,每年有很多游客專門來參觀當地品種豐富的青蛙。為了保護青蛙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當地一年只接待游客100天,其余的時間讓青蛙和當地的動植物得到休養。桃米成立了社區產業永續發展協會,在桃米人的認知里,“有好的環境,才有文化,才有經濟,這個順序絕對不能顛倒,不能先有經濟”,他們認為,生態發展和經濟發展是可以平衡的。
這個案例值得整個時尚產業深思。中國服裝業也許到了成立“產業永續發展”的組織的時候了。
僅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已經從2002年的38個縣鎮,發展到現在的175個市縣鎮,包括企業18萬戶,職工800多萬人,而這僅占全國紡織總量的40%多。
龐大的產業規模已經站在了歷史的節點上。是繼續追求更快的速度、更大的成就、更好的名次?還是放慢腳步,關心周圍的自然環境,審視企業家和每一個員工是否快樂,在精神和物質之間找一個平衡點?
過度注重物質、規模、效益、利潤,這個時代應該終結了,幸福更多來源于精神和內心。經歷多年的工業文明,服裝業應該邁入生態文明的時代了。在生態文明中,數量不是衡量的標準,質量也不是,文化才是標準——能夠引領有幸福感的生活方式,能夠和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樣的文明才應該成為主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