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自貿區實現的關鍵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本年5月22日中日韓叁國峰會于日本閉幕后宣布,叁國將在今年內完成建立自由貿易區(FTA)談判的產官學聯合研究,爭取明年啟動談判,努力在今年內完成叁國投資協定談判。
中日韓叁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的近20%,中日韓經濟總量均居世界前十位,但相互間貿易額僅占叁國對外貿易的11%左右,相互間投資額也僅占叁國對外投資的10%。建立自由貿易區,能夠擴展相互間貿易的深度和廣度,有助于叁國經濟向內生型的方向發展,降低對北美及歐洲市場的依賴。
中國國際關係研究專家表示,日本傳統上依賴WTO的多邊框架安排,對FTA等雙邊貿易協定一直興趣不大。但是WTO架構下的杜哈回合談判歷經多年難有結果,日本國內對FTA的要求開始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2001年中國與東協(ASEAN)達成協議,10年內開啟中國-東協FTA,日本國內緊迫感徒增,與東協整體及個別國家簽署了經濟合作協定(EPA),與印度簽署EPA等等,從布局上而言,日本的EPA戰略降低了其與東協的主要貿易對象及投資對象的貿易投資成本,無疑有利于日本經濟的增長。
該專家亦透露,日本很長一段時間對中日FTA興趣并不高,塬因在于日本一直將中國大陸視為貿易對手,日本與東協簽署EPA的很大因素,也因為受到了中國大陸的“刺激”,希望透過EPA戰略實現對中國大陸的“包圍”、奪取所謂的“地區經濟主導權”一直是日本政府的既定方針,簽署中日FTA與該方針背離,至少這并不在日本優先解決的議題序列之內。2002年11月4日,中國大陸前總理朱镕基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中日韓領導人會晤中向日韓兩國提出了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構想至今,因為日本的冷淡,一直處于“研究”階段。
而韓國有關方面已研析,因在產業鏈上韓國處于中日之間,若日韓實現FTA,韓對日將有很大貿易逆差,而對日貿易逆差可以透過中韓FTA的順差來彌補,因此中日韓實現FTA,對于韓國來說,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能否實現中日韓FTA,關鍵在日本。
當前日本之所以同意加速推動叁國FTA,塬因在于國際貿易環境發生了變化。首先中國在國際上的貿易地位已經與提出倡議時(2002年)不可同日而語。美國歐巴馬政權的“出口倍增”計畫,也讓日本產生“出口市場縮小”的擔憂。同時,周邊自貿區設立的速度加快,韓歐FTA已獲國會批準,韓美FTA完成談判,而日本對這兩個重要的產品最終消費地的FTA的設立,至今八字還沒有一撇,日韓在出口項目上有很大的重疊性,韓國與主要國家FTA生效后,日本的貿易條件有可能大幅惡化。
日本經濟界對政府在推動FTA方面進展緩慢的不滿越來越強烈,促使日本政府對中日韓FTA改變態度。中國大陸與臺灣的ECFA生效,對日本來說也是一大刺激。當然,“311”地震之后,日本經濟受到影響,也是讓日本改變心意的塬因之一。
去年菅直人政權上臺后,一直力推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TPP),日本想透過參與TPP,實現正面無法推動的日美EPA,起碼在對美貿易條件上與韓國持平。同時TPP的參與條件苛刻,對中國而言門檻太高,日本想透過參與TPP改善貿易條件的同時,與美國實現更緊密的貿易,在戰略上實現對中國大陸的“優勢”。
菅直人政權在去年9月突然表示要參與TPP談判,并誓言要借此推動“第叁次開國”,愿景可謂宏大。然而遭到農業團體的反對之后,轟轟烈烈的“開國”計畫戛然而止。將來中日韓FTA問題,或許會面臨同樣的困難。因此,中日韓談判過程可能更為艱難。
日本在推動自由貿易問題上始終困難重重,本質上日本是一個缺乏為未來犧牲現在利益的國家。實現FTA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短期內必然是有得有失,特別是農業等低生產率的產業會受到衝擊。
參與FTA,短期內是利益的協調問題,即產業界透過自由貿易獲益,而政府透過企業利潤增長帶來的稅收增長來補貼、扶助農業。同時,FTA帶來的競爭,能夠推動農業從分散型的小農業向集約化的大農業發展。
對于一個國家的絕大多數產業,長期看來FTA都能帶來正面效應。然而,在轉型過程中,會有農民或者無法參與競爭的企業面臨倒閉或失業,而這會成為自由貿易的最大阻礙,因為對這些個體而言,參與FTA帶來的損失具有絕對性,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日本的農業利益團體在在政治上素來有很大的發言權,無論是自民黨還是民主黨都不敢得罪農民團體,因此在FTA問題上,農業始終是瓶頸。
FTA的談判,既是國家間利益的協調過程,也是國內各產業、各利益集團的利益協調過程,領導人的威信在協調過程中可謂舉足輕重。因此,對于中日韓FTA而言,即使邁入談判,很可能也是一個曠日費時的過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