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過山車引發連鎖反應 紡企近憂該做何遠慮
在章丘新寨鄉的耕地里,大片玉米經過28號一場細雨的滋潤,漲勢格外喜人,西口村的人們都為玉米豐收的最后幾周在田間忙碌著。而在鄉間小路另一邊,農民張子武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種植的五畝棉花還有十幾天就該成熟了。“棉花現在的價格太低了,還不如國家給的收儲價,新棉的價格估計也高不了了。”58歲的張子武種了近20年的棉花,今年棉價這般大起卻是頭一次見,他表示,目前國家收儲價格是1.98萬元/噸,但私營收購商給的價格也就在1.8萬元/噸左右。
“傷不起”的棉農
“去年10月初,一斤棉花賣到了7塊錢,一畝地賺了近2000塊錢。”張子武告訴記者,聽說別的村子里有些棉農到現在還囤著,現在價格跌到4元/斤。“誰能想到棉花的價格會降這么快?這種價格真讓人摸不清。”“現在棉紡企業來說,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
紡企經歷“冰火兩重天”
作為一家集織造、染整、服裝加工一條龍配套生產體系紡織企業來說,元首針織主要生產原料是棉紗,棉紗是通過棉花加工而成,棉花價格也直接影響到棉紗價格,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經營利潤。
“目前,棉花價格還未影響到‘元首’的經營情況,但是今年賠錢是肯定的。”任泉遠告訴記者,從棉花到棉紗再到服裝產品出售需要經過多項過程,因此這些過程給棉花價格的大起大落對商品的影響給予了一定緩沖,導致產品出售對棉花價格不是十分敏感。
去年4月棉花價格上漲之前,“元首”根據當時棉花價格已經對棉紗制造企業下了訂單,今年年初也根據當時的棉價大量收購原料,庫存了供生產8個月的棉花。由于收購市場談原料價格預期,而買方市場不談價格預期,所以去年公司因為“時間差”盈利了,同時今年也會因為“時間差”賠錢。任泉遠表示,大型企業在市場復雜的情況下可以維持,是因為已經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但是整個棉紡市場也存在像股市一樣具有“買漲不買跌”的規律,因此棉價大跌也意味著商品訂單會減少很多,比起“元首”,山東的很多小型棉紡企業受影響程度會更大。
濟南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賈鳳美表示,濟南的紡織企業數量比山東其他地市還算少,有的紡企集中的城市,近7成已經或面臨破產和停產。對于棉紗企業來說,按1.1噸棉紡1噸紗、最新噸棉價格1.8萬元計算,每噸紗所需原料成本即有2.2萬元,再加上電費、工人工資、運輸等各項基本成本開支7000元,他們每紡一噸棉紗,就得凈虧近4000元。賈鳳美告訴記者,比起去年,今年棉紡織企業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