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化下的龍服飾歷史
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因此,“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
說到服飾,那自然是與龍文化相配合的龍服飾文化。《禮·明堂位》說:“夏后氏以龍勺,殷以疏勺”,“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 ,殷火,周龍章。”從夏朝裝飾有龍的圖象的勺子和周朝裝飾有龍的花紋的服裝來看,當時生物界能引起人們矚目的首先是龍。無論是圖騰崇拜的殘余,或者是出于宗教的需要,都體現了當時人們對龍的崇仰心理,以及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美感。內蒙古翁牛特旗發掘的紅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五千多年前的龍形玉器。這說明龍作為自然界的生物,作為作用于人的感官知覺引起美感的客體,早已進入先民文化生活中。
《詩·商頌·玄鳥》說:龍旂十乘,大糦是承;《周禮·秋官·小行人》有“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的記載。作為一個國家、一個部落或者一個氏族集團軍事力量的標志的旗幟,作為朝廷使官用的符節,裝飾著龍的圖象,在客觀上都顯示了龍的威力,體現了人們對其威力的崇拜,以及統治者、社會領袖借以顯示自身價值和權威的意圖。因此,《禮·禮器》說:“禮有以文為貴者,王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
自漢代以后,隨著龍的日趨神圣化,從宮庭到民間,服裝、首飾、用具、屋宇和其它建筑物,飾有龍的圖案的就更為普遍,直到近代仍歷久不衰?,F今保存的全國各地的古代建筑,特別是帝王的宮殿,如北京故宮、沈陽故宮等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龍作為一種長期被神圣化的生物,作為一種被確認的審美對象,在中國各族人民的心目中,從古至今,一直占據著極重要的地位。生物界似乎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之匹敵。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