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秦漢服飾文化及其特點
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繡。繡紋多有山云鳥獸或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秦漢時代,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根據陜西咸陽出陶俑復原繪制)。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于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于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按漢代習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筆將所奏之事寫在竹簡上,寫完之后,即將筆桿插入耳邊發際,以后形成一種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筆,筆尖不蘸墨汁,純粹用作裝飾,史稱“簪白筆”。
漢代婦女還穿襦裙。襦裙一般是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到了漢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這種服式的婦女逐漸減少。據此,有人認為漢代根本不存在這種服飾,只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才重新興起。其實,漢代婦女并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
漢代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種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漢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許平民服青綠之衣。對商人的禁令更嚴。然而在服裝的樣式上,似乎沒有嚴格的制度。從出土的漢代陶俑及畫像磚石來看,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裝,幾乎全是交領,下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腳穿靴鞋,還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這個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
秦漢時期雖不是中國服飾演變史中最瑰麗的一頁,但絕對是最有力度的一頁,它的很多風格都給予后世以重要影響,而它本身又是吸收外來文化具有開拓精神的一代。只有從漢代開始,中國的民族交流才開始大規模發展。中國的服飾,包括服飾質料乃至圖文,才更豐富更融入多民族的文化內蘊和藝術精神。概括起來,秦漢服飾的主要特點有:
第一,服飾的種類和式樣更加豐富。如頭衣主要有冠、巾、冕、筓、幘、勝等;體衣則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脛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禮服、祭服和佩飾也日趨增加。
第二,在服飾中體現出了較為嚴格的等級制度。主要體現在服飾的樣式、色彩和佩飾的規定上。
第三,確立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
第四,紡織印染業進一步發展,開始出現制衣官吏褐組織機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