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衣料、紡織、染色看原始社會的服裝文化
獸皮
1、衣料:自然物—獸皮—亞麻—羊毛—蠶絲
遠古時期,人類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們自然也就利用一些能夠隨手得到的東西來護身御寒,比如樹葉、茅草以及狩獵得來的獸皮,穿著方式是最簡單的披掛,但是獸皮來源有限,而一般的樹皮、樹葉性脆易爛,所以韌性纖維就開始被利用,這就擴大了人類服飾材料的來源,亞麻、羊毛、蠶絲就成為主要衣料。
相關鏈接:
?最早使用亞麻作物制成亞麻布的是公元前6500年安納托利亞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人。
?到公元前3000年人們就開始利用羊毛。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10000-4000年前)人們開始養蠶獲取蠶絲。
中國古代衣料的發展
絲:中國很早就開始養蠶繅絲,考古學家在距今五千五百多年的仰韶文化遺跡中,已經發現了大量絲綢殘片。
麻:是唐宋以前百姓主要使用的衣料,一般所謂的“布”即指麻布。除了麻以外,葛、羊毛等也作為衣料,但是產量較少。
棉:唐代以前,棉布被稱為“白疊”,非常少見而珍貴。唐代開始,棉布制作方式逐漸由西南地區進入中國。宋元時黃道婆在黎族學會了先進的棉紡織方法,大致到了明代,棉布便取代了絲與麻,成為中國人最普遍的衣料了。
山頂洞人骨針縫制衣服想象圖
2.、紡織:骨針、骨錐—紡輪
舊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骨針、骨錐等工具,開始了對獸皮的初步縫制,從而使披掛物能夠逐漸適合身體的形狀,新石器時代,產生了農業,創造出紡輪等最早的紡織工具。
3、染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紡織品出現以后,人類又學會采用天然染料染色,染料取自植物、水果、花朵。
中國目前出現最早的染色材料記載是《詩經》,其中有“采菉”、“采藍”的記載。藍和菉的本意都是草的名字,因為性喜潮濕,因此大都生長在水邊。當人們穿著素色的衣服到河邊汲水時,被藍草的汁液碰到而又無法洗去時,染色就為人們所認識。藍草染出的色相是叫做“青”色,所以才出現今天的“青出于藍”的說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