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打假背后的思考
上個月,世界大牌LV在南京打假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南京三家最知名的時尚購物廣場時尚萊迪、環北市場、淘淘巷管理方,分別在7月7日、7月23日和7月24日站在了南京中院知識產權庭的被告席上,卷入了LV的維權大戰中。在這三場訴訟中,被告方均涉及涉嫌售賣LV假貨的市場業主和市場的管理方。
這并不是LV在中國的第一次維權,早在幾年前,其就在北京、上海、大連、杭州等城市有過類似的“舉動”。事實上,從大牌進入中國市場引發消費者高度消費熱情那天起,假貨就存在了。只不過在市場培育期大牌們持默許容忍的態度,因為它們需要借助假貨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隨著在這個市場越來越順風順水,處于鞏固期與大力發展期的大牌顯然已不需要這些,甚至假貨的存在還會影響到自己的銷售與聲譽,那么堅決抵制就勢在必行了。
很顯然,品牌的知名度越高,就越容易被仿冒,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市場都不可避免。著名的紅底鞋品牌Christian Louboutin去年就進行過多次維權行動。Gucci在意大利及法國地區的維權行動這幾年也沒有停止過。但僅僅用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打假方式,收效究竟有多大?LV這幾年并沒有停止過打假的腳步,售假現象還不是照樣存在嗎?
一方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打假的道路上,品牌、商家、消費者和國家有關部門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一致對“假”。對品牌來講,不妨在重點開拓的區域加強宣傳力度,普及消費者對它們的認知度。另外,加強提升產品的防偽力度,比如像Fendi那樣,在所有包袋的內襯上增加一道用一種特殊激光印刻的防偽編碼,或者像Bally那樣在每個包袋中放一塊皮牌,每塊皮牌上的原始編碼都沒有一定的位數,顧客可以在Bally的官網上查看編碼,辨別真偽。
對于商家來講,在為業主提供必要的銷售場所和其他相關服務的同時,還要真正實施起自己的監管職責,對業主的銷售行為進行有效監督。而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落得個像南京時尚萊迪那樣的尷尬下場。
消費者要做的,一方面是擦亮自己的眼睛,避免上當受騙。另一方面要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要為了所謂的面子,在沒有消費能力的情況下“故意”買假。
而對于國家有關部門來說,應該積極地保護品牌的知識產權,尤其是原創獨特的時尚設計的知識產權。早在2010年,美國參議員查爾斯舒默就提出了創新設計保護和盜版預防法議案,來保護本國設計師的利益。相關部門不妨效仿一下,創建一套符合自己國情的知識產權保護法,讓各國品牌能在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公平的進行競爭。
如果這幾方的力氣都能使在一塊兒,相信假貨就很難立足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