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劉志陽:開拓企業社會創業的藍海
劉志陽。資料圖
位于貴州的丹寨萬達旅游小鎮,投資13億元建設,配套建設有四星級酒店、會議中心、錦繡劇場、電影院等,引入丹寨特色的民族手工藝、苗侗美食、苗醫苗藥等,打造了一站式的苗侗文化體驗。
今年即使面臨疫情的嚴峻考驗,該小鎮的游客依然超2000萬人次,帶動全縣旅游收入超37億元,幫助1.28萬貧困人口增收,創造了萬達文旅項目史上首個“投資少見效快”的奇跡。
這是萬達集團在履行社會責任嗎?
12月19日,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企業公民論壇上,當上海財經大學創業學院執行副院長劉志陽口述完這個企業案例后,他的回答是“NO”。
“這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慢慢轉變成了公司的社會創業。”劉志陽說,丹寨萬達旅游小鎮涌現出了新的商業機會,它和企業的戰略高度相融。因為小鎮體現了萬達本身的跨界融合以及構建相關多元化的有效戰略。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未過半
這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尚未過半的數據在中國企業公民論壇上被提及。“據我們調查發現,迄今為止只有48%的CEO表示他們在他們的行動中已經開展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已經把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到企業的目標當中。”劉志陽說。
劉志陽援引2020年聯合國全球契約20周年進展報告《在行動十年中團結企業》的數據表示,只有17%的受訪者要求供應鏈合作伙伴遵守聯合國全球契約的十項原則。
“目前許多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還十分有限,通常從單一的慈善捐款的層面來看待企業社會責任。從公司的盈利中分出一部分來回饋社會,做公益慈善、保護環境等項目。這種觀點把企業責任看成是企業的一種‘負擔’,使企業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相對立。”劉志陽說。
他分析道,造成這一認識的最關鍵原因是企業做社會責任過程中,缺乏和企業戰略的有機融合,也并沒有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或重要機會。
大型企業孵化社會企業
“只有將企業的社會責任跟公司的使命價值觀、核心能力、發展戰略和價值輸出積極相融,企業社會責任才能內化為企業長期的行為。最終依靠什么?依靠于我們對商業機會和企業價值的重新認識。”劉志陽說。
他舉了一個來自廣東殘友基金會的案例。這家基金會創造了“三位一體”的模式,既解決了殘障人士的就業問題,又把它變成了可以持續化運營的商業模式,基金會、公益機構、社會企業“三駕馬車”共同一起,以社會為導向,商業運行為方式,可持續發展。“這樣的模式讓企業做好事可以持續。”劉志陽說。
他認為,這就是所謂的“社會創業”,以更加可持續性的,創新性的方式探索、開發滿足社會需求機會的過程。厲以寧先生曾經總結:服務于社會利益,采取企業化經營的企業就是社會企業。社會企業有別于非營利組織,有別于商業企業。
劉志陽認為,今天的商業和社會兩大領域正在逐步的融合,意味著價值創造過程當中創造的是混合價值,即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這是一片藍海,面向未來,企業應該開辟這樣的新的戰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