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服飾文化——隋唐漢族服飾文化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東漢以來相繼四百年的分裂局面。這是繼秦漢之后再度建立的封建統一國家,一個以漢族為中心的新的民族共同體。南北兩地服裝彼此仿效,業以合壁。唐朝時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朝時國家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事業全面發展,封建文化已經達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飾經過長期的承襲、演變、發展成為中國服裝發展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方面唐代服裝上承歷代冠服制度,下啟后世衣冠之徑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裝發展兼容并蓄,廣采博收,大放異彩。唐以后的五代十國是唐宋封建軍閥割據的繼續,在服飾上大體沿襲唐朝之制。隋唐服裝無論官服或民服,男裝和女裝,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制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并盤繞于兩臂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由于身材豐碩,中唐女服也漸趨寬大,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衣衫雖為小袖,但與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顯趨于寬松。{page_break}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尤其是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就是對這種服裝的概括。
隋唐時代也產生了漢服的一種重要變體 - 圓領衫。圓領式樣在中國服飾歷史上很早便有出現,但一直到隋唐才開始盛行,成為官式常服。這種服裝延續了唐,五代,宋,明,并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裹幞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后,人們又在幞頭里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圓領漢服變體的盛行并不代表傳統右衽交領漢服的消失。實際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以及官員,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宋明類似。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page_break}
上衣下裳:仍有。
衣裳連制(深衣):仍就是士大夫居家和民間小禮服。
袍衫:袍衫可謂空前盛行,成為民間的主流服飾,當時品官常服開始采用圓領袍,一直延續到明,也就是我們后來說的官袍或公服。
上襦下裙:那時女子的襦裙,上襦變短只到胸部,裙子變寬大,系到胸部,然后系以長裙帶幾乎垂地,類似于現在的朝鮮女裝。袖子基本上都變成了小袖,后期小袖垂下一部分,遮住手,顯得纖細,成為垂袖。一開始的時候襦裙上披一塊又方又厚類似于披風的東西,成為帔子。后來變長,變窄,只成一布條,固定在肩膀上,披法花樣繁多,成為披帛。后來,帔子和披帛成為襦裙中不可分割的一元素,一直延續到明。 中唐到五代時期的襦裙,風格又回歸到了魏晉時期,襦仍是到腰胯,裙子變窄,裙腰高聳,只不過袖子還是小袖。
闌衫;闌衫本屬于袍衫類,因隋唐時期男子官服,本穿的是杉,但長度只到膝,膝處設一界限,稱為橫闌,下面則是用裳續上。因此,他雖然大范疇屬于泡衫類,但構造上更像泡衫和深衣的綜合體,因此,又成了漢服體系中的第6個款式——闌衫類。因早期闌衫是作為官服出現的,領子都用圓領,而后來的闌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并且接衽了。明時為有官職人員的公服。
直裰;前面提到前朝上下通裁的長衣,像袍衫出自長衣。而原本的長衣卻沒有形成定制。但是到了隋唐時期,長衣規定長度到腳踝,并且要有寬衣緣,而且都是交領,兩側不能缺胯(開叉),因此又形成了漢服體系中的第7個款式——直裰(直身)類。當時直裰的定制,主要是想復興古禮,找個深衣類與袍衫類的最佳中間點,因此直裰,也是最具有規格的長衣便應運而生了。
襖子——大袖衣——旋襖——褙子:當時流行一種襦,但不同的是直領相系,并且兩側開叉到腋下,這樣就有點半披半穿的感覺,當時稱為襖子。后來女子禮服用的大袖衣,也是參照這個,開叉到腋下,直領相系,之所以叫大袖衣,只不過袖子是大袖,衣稍長點而已。后來到宋朝時,變窄變長,袖子又變成小袖,這回還是直領,但就是不相系了,成為旋襖。明時又變寬,袖子變大,變成半直領相系(有帶子)下面自然開叉。因這一系列都是一脈相成下來而且沒有款式上的變化,因此他們又可以歸為一類,成為漢服體系中的第8個款式——統稱為褙子類。褙子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直領相系,兩側開叉到腋下,初期多用于禮服,后來成為定制,比如女子多穿襦裙,婦人和民間禮儀活動時多穿褙子。這也就是朝鮮時期的宮廷唐衣(韓劇中王妃尚宮所穿的交領褙子).不過。到明又出現無袖和半袖的褙子,當時已經男女通用了。
半臂:當時又流行一種襦,是半袖和無袖的,多是直領相系,有小帶子系到胸部。如果另算的話,也可以算做漢服體系中的第9個款式——半臂類。由于是半袖和無袖的,一般都當套在襦裙外的外套穿。不過我看他更應該歸納到襦里面。
冠帽巾:除了冠巾不變之外,此時是帽類空前發展的一個時期。如幞頭,最初的無翅——到軟翅——到硬翅——到直翅——再到展翅,直翅后來成為明朝品官的烏紗帽,展翅后來成為宋朝品官的烏紗帽。如斗笠,在那時也產生。如女子的帷帽,面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