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優勢已去 悄然分兵海外
繼近日阿迪達斯證實將關閉其在華唯一一家直屬工廠可能轉遷東南亞后,中國制造商也開始把產能分向海外。凡客總裁陳年日前表示,一些大型工廠將產能外遷,到2015年左右留在中國的或許不足30%。
香港工業總會調查顯示,15%的受訪企業打算搬遷離開珠三角到外省和中西部地區的占15%;到東南亞或其它地方約占一成。
香港貿發局認為,隨著中國轉向生產高增值產品,廠家把部分低增值生產活動轉移到其它亞洲新興供應地,此舉可視為區域生產鏈的延伸。中國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基礎理論研究室主任馬小麗認為,簡單的加工業外流有一定好處,這種流動也是產業結構的調整。
代工企業陸續外遷
繼近日阿迪達斯證實將關閉其在華唯一一家直屬工廠可能轉遷東南亞后,不少中國制造商也開始把產能分向海外。
凡客總裁陳年日前表示,他最近幾次南下拜訪制造企業,發現有些企業的未來布局正悄然發生變化:一個數萬人的工廠,2015年左右會把百分之五十的產能都搬到越南去,百分之二十以上去印度或斯里蘭卡,中國剩下不足30%。
事實上,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制造一直在陸續外遷。此前,已有涉及家電、電子、建材、玩具、食品等行業的數十家跨國公司關停或轉移中國工廠。另外,從香港工業總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以及香港貿發局針對在內地的香港企業跟蹤調查來看,近年來每年都有企業將部分產能轉遷到國外。
香港工業總會今年5月在會員間進行的“珠三角港資企業現況與前景”調查顯示,受訪企業中表示會搬遷到外省和中西部地區的占15%;到東南亞或其它地方約占一成。
另外,香港廠商聯合會今年3月針對珠三角會員企業做的最新調查顯示,針對當前形勢,分別有3.3%和11.7%的響應企業表示會結束經營或者放棄生產業務而改為從事貿易,23.9%的企業將進行企業重組或合并;24.4%企業考慮將生產業務遷往其它地區,主要是廣東省內的較偏遠地區(占15.0%)、其它內地省份(占5.6%)以及東南亞國家(占5.0%)。
價格比較優勢消減
從上述調查來看,制造商目前主要是將生產基地外遷,其主要動因是尋求更廉價的生產成本。相較之下,近年來中國制造包括勞動力、原材料等在內的成本不斷攀升,且勞動力短缺問題突出。
首先,中國勞動力成本正在不斷攀升。以制造業大省廣東為例,根據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5月的最新調查,九成以上的受訪公司都遇到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其中,38.3%的企業表示短缺工人的比例在10%或以下,另有43.8%企業的缺工率在一至三成之間。如果按167家受訪企業各自的缺工率及雇用工人數目作估計,則整體回應公司的短缺工人數目累計為29834人,占這些公司在珠三角之合共總員工數目的14.1%,平均每家企業短缺179名工人;雖然這兩個數字均低于2010年調查所得的20.8%和197人,但高于去年的11.2%和117人,反映珠三角勞動力短缺問題仍然嚴峻。
同時,根據該會的調查,勞動力和原材料是珠三角企業生產成本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平均分別占25.4%和52.4%.在今年的調查中,91.7%的企業指勞動力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漲,增長幅度平均為16.4%.在原材料方面,表示有關成本上升的企業占72.8%,平均升幅為12.8%。
顯然,中國制造的價格比較優勢正在消減,內地生產商承受著異常沉重的壓力。香港貿發局去年底以《“中國價格”一去不返?》為題發布報告指出,人民幣兌美元連續多年累計升值,同時,內地工資自2009年起迅速攀升,截至去年底增幅約為20%。
{page_break}
中國制造加速升級
“對未能吸納所有上漲成本的生產商來說,較高的出口價格可以發揮緩沖作用,讓他們繼續支持一段時間。”香港貿發局研究人員指出,“不過,在一個全球化的生產環境里,競爭極為激烈,即使是成本條件稍有轉移,也可能導致中國的競爭狀況改變。”
而且,發達國家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也促使制造商將部分生產外遷。香港貿發局研究人員分析,中國不再是美國普及特惠稅制的受惠國,而歐盟普及特惠稅制也把多種中國產品拒之門外。目前仍然享有普及特惠稅制優惠(GSP)的發展中國家,例如孟加拉和柬埔寨,已成為更受歡迎的服裝采購市場。
上述變化對中國制造究竟是禍是福?對此,中國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基礎理論研究室主任馬小麗接受南都記者采訪表示:“如果是簡單的加工業外流有一定好處,我國可以集中精力發展環保高效的企業。這種流動也是產業結構的調整。”
從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的調查來看,OEM(原設備生產)、ODM(原創設計生產)和OBM(原創品牌生產)占受訪企業營業額的加權比重分別為53.3%、19.3%和27.3%.雖然OEM仍占主導地位,但OBM的重要性比兩年前已有明顯上升,反映越來越多的珠三角港商已開始發展自有品牌的業務。此外,打算采取防御性策略(例如結業、轉營貿易、重組或合并)的企業所占的比重進一步回落,預示了在珠三角產業重整的奏鳴曲中,升級換代和競爭力重塑的主旋律更加高歌猛進。
香港貿發局高級經濟師黃醒彪分析,隨著中國轉向生產高增值產品,廠家把部分低增值生產活動轉移到其它亞洲新興供應地,此舉可視為區域生產鏈的延伸。
黃醒彪分析,雖然中國勞動力成本較高,但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也更勝一籌。此外,與越南等地依賴進口不同,中國有不少發達的工業集群,上下游產品供應充裕,例如珠三角眾多的緊密聯系的批發市場,可充當不同生產商、零售商和客戶之間的平臺,減省其時間和成本。
香港貿發局指出,其他因素如供應鏈效率和產品安全等,也是比較不同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中國的出口表現,反映它在勞力密集制造領域仍有競爭優勢,同時也能處理較高增值的工序。因此,內地進行創新和升級的能力,將決定生產力的增長幅度,長遠有助抑制單位勞動力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影響。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