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服飾文化——魏晉南北朝漢族服飾文化
魏晉時期,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姿容飄逸的魏晉風度也反映到了漢服上,這一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并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魏晉服裝日趨寬博,而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約束,故成為一時風俗。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的衫裙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并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帶系扎,款式多為上儉下豐,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裥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
南北朝時期褲褶:褲褶的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制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page_break}
服色制度:由于九品中正制,品官等級被正式劃分鮮明,設置了九品官,每級的禮服常服的顏色都要不一樣。從此以后,服色制度成為禮服等級的一個標準,而以前,則多用綬佩區分,不用服色。
上衣下裳:由于魏晉又是一個思想大動蕩的時期,常服中上衣下裳裝束已不受人們所寵愛,由于受一部分思潮影響,衣裳日趨寬大飄逸,袖也多變為敞口的魏晉風骨。
衣裳連制(深衣):深衣也退居到士大夫階層和民間小禮服階層,并且衣比之前朝更加寬大。民間似乎更喜歡新興的袍衫和褶绔。
袍衫:很受歡迎,已開始有園領袍衫。
上衣下褲(褶绔):應該說,前朝已有上短衣下褲的裝束了,但那時的搭配較之隨意,,而且下褲種類繁多,不宜構成固定款式。但當時發展出來的褶绔,成為主流,而且搭配固定,因此是為漢服體系中的第5個款式——上衣下褲(褶绔)類。具體是,上穿短衣,下穿褲子,比較寬大,呈上窄下寬喇叭狀,帶有褶皺。有時在膝上用帶子捆綁或扎系,成為縛绔。
上襦下裙:當時秦漢到魏晉時期的初期襦裙,雖衣裳已分開,但外觀上還保留了一些深衣的特征,比如袖仍是祛袂,下裳寬大,裙腰高長等特征。
冠帽巾:帽巾類得到空前的發展,基本后世有的在那時都有了。因冠已成為等級的標志,民間男子便發明了很多種巾帽。比如出現了幅巾,綸巾等。當時的冠出現了漆紗籠冠,為很重要的禮臣所戴。
直領:當時在已有交領,圓領的基礎上,通過交領發明了直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