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ck0wi"><source id="ck0wi"></source></abbr>
    <li id="ck0wi"></li>
  • <li id="ck0wi"><dl id="ck0wi"></dl></li><button id="ck0wi"><input id="ck0wi"></input></button>
  • <abbr id="ck0wi"></abbr>
  • <li id="ck0wi"><dl id="ck0wi"></dl></li>
  • 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中國民族服飾文化——苗族服飾文化

    2012/8/13 16:15:00 來源: 評論(0)103

    民族服飾服飾文化服裝業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的先民在先秦時代就生活在長江中游地區。他們的歷史可上溯至堯、舜、禹時代。戰國時吳起說:“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這個“三苗”或“三苗國”的地域,在今江漢、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帶。春秋戰國時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荊楚地區被稱為“荊蠻”。“三苗”后裔“荊蠻”勢力的興起,大約在商朝前,成為后來掘起的楚國的主要居民之一。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區而被稱為“五溪蠻”、“武陵蠻”、“長沙蠻”等。到唐、宋及其以后時期,苗族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國南方再度呈現出自己的重要影響,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各中央王朝與苗族的關系亦日漸密切,對苗族的認識也有所增強,于是“苗”遂從若干少數民族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民族的族稱重現于文獻之中。現在苗族分布的狀況,大約成形于漢唐時期。



      苗族服飾分為童裝,男裝和女裝。苗族男裝的色彩和裝飾較單調,不及女裝鮮艷與豐富。女裝又有便裝與盛裝之分。便裝是平時穿著的服裝,其色彩花樣及裝飾不及節慶時結婚時穿的盛裝鮮艷。


      如果說銀飾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標志,那么服飾則代表著苗家人獨特的藝術作品。《辭海》里記載“苗繡已同代表著苗家刺繡最高水平的湘繡、蘇繡、蜀繡、粵繡一同并列收入。”苗族刺繡、服飾正如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贊的:“苗女刺繡巧奪天工,湘繡蘇繡比之難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業開發和前景。


      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于世。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由于歷史的久遠,這些圖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傳達的特定含義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無法完全解讀,這也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苗族服飾圖案是件隨著苗族服裝服飾發展起來的裝飾藝術,至今仍應用于日常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特點,被賦予了繼承民族傳統、紀念祖先和傳承祖訓等豐富多彩的內涵和意義,這些圖案背后的意義和由來代表著苗族人民的感性經驗和對客觀世界的解釋。苗族服飾,歷史悠久。由于歷史的原因,苗族服飾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記載。但從苗族服飾圖案符號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看,苗族服飾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雖然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學,但僅憑強烈的認同感,靠世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點滴無遺地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也一針一線繡進衣冠服飾,世代“穿”承,永不忘懷,因而,苗族服飾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page_break}


      “嘔欠嘎給希”——升底繡花衣是白洗式苗族服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圖案,由“嘔欠字”和“嘔欠閃”兩種類型組成,漢澤“紅繡花花”和“暗底暗花衣”。二者背塊均無刺繡,其他紋樣與“嘔欠嘎給希”相同。但服飾花紋圖案變化最多的是“拋功撥”——袖花,其圖案主要以各種幾何圖形布局,在不同的幾何圖形中,繡上各種花紋,組成許多不同名稱的“拋功撥”——袖花。如“拋學嘯棱”,漢意為“綾銷紅朵花”;“拋西勒拉學棱”,漢意為“小紅朵蛇皮花”;“拋補追歸”;漢意為“雞菌花朵”;“拋刀么”,漢譯為“樹梢花朵”;“拋趕枝呵”,漢譯為“蕨枝花朵”;“拋趕玖”,漢譯為“針針花朵”;其花又稱之為“拋趕旺”;漢譯為“包谷花”;“拋聲給學玖丟嘎”,漢譯為“十六勾勾蠶花朵”;“拋所戈游”,漢譯為“小四朵紅花”;“拋所戈說”,漢譯“大四朵紅花”;“拋寶利學”,漢譯為“浮漂紅花朵”等四十余種服飾圖案組成。



      服飾詳解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族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采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制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范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制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并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樸。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對襟男上裝流行于境內大部分苗族地區,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后片,左、右袖六大部分組成。衣襟訂五至十一顆布扣,左襟為扣眼,右襟為扣子。上衣前擺平直,后擺呈弧形;左、右腋下擺開叉。對襟男上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卡其布、織貢尼和士林布。色多為青、藏青、藍色與之匹配;下裝一般為家織布大褲腳長褲。近年來,青壯年多穿中山裝,部分青年喜著西裝。


      左衽男上衣流行于從江、榕江八開、臺江的巫腳、反排和劍河久仰等地的苗族村寨。一件衣服由左前大襟、右前襟、后片及雙袖組成,左襟與右襟相交于咽喉處正中,沿右胸前斜至右腋下至擺,訂有布扣五至七顆,前擺、后擺均平直。左、右腋下擺不開叉直桶形。左衽上裝布料一般為家織布或藏青織貢尼,顏色以青色為主。


      左衽長衫結構與左衽上衣相同,差異僅在衣上至腳背,是苗族老年男子常穿的便裝。


      男便裝下裝一般為無直檔大褲腳桶褲,褲腳寬盈尺許,褲腳與褲腿一致,由左、右前、后片四片組成,制作簡便。


      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裝和無領胸前交叉式上裝兩類。右衽上裝結構與男上裝中的左衽上裝大體一致,唯方向相反。無領胸前交叉式上裝稱"烏擺"(Ed bad,意為雄衣即男人的衣)是傳統的苗族女裝,如"袈裟",無紐扣,以布帶束腰。苗族女便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燈芯絨、平絨、織貢尼、士林布等,顏色一般為青、藍等色。


      雷山、凱里、臺江三縣交界地區苗族中青年婦女,一般穿淺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邊緣精繡花鳥、花草圖案花邊或購買現成花邊,圍圍腰,系銀質圍腰練,下裝著西裝長褲,挽高髻于頂,著耳柱,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頭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插銀衣、塑料花等飾物。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系圍腰,圍與裙長。老年婦女上裝飾物一般為家織布或織貢尼。顏色喜尚青、藍色。{page_break}


      凱里市的舟溪、青曼、麻江縣銅鼓、開發區白午及丹寨縣的南皋一帶苗族婦女便裝上裝,內穿翻領對襟中長衣,外套大領對襟大袖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鑲挑花花塊,銀鏈吊繡花圍腰,套挑花護腕;下著過膝寸許百褶裙,扎挑花鑲邊腳腿,外套織錦式粉紅色長襪。


      丹寨縣的揚武、長青、排調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多穿右衽對襟上衣,前襟長及小腹,下著過膝中長褲,銀質圍腰練吊與褲長圍腰,裹裹腿,中老年與青年服飾無異。上、下裝質料多為家織斜紋布、平紋布、燈芯絨、平絨及織貢尼等,頭搭蠟染方帕或繡花頭巾。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一帶苗族婦女上裝為無扣大領胸前交叉式上衣,以布帶束腰;下穿過膝青衣紅、白蠟花百褶裙,圍紫色圍裙片,質料多為家織布,顏色以青色為主。


      雷山縣的桃江、橋港、年顯、略果,丹寨的排調、黨早、加配、羊巫,臺江縣的反排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為齊腰緊身青素右衽上裝,下著五至九寸長百褶裙,內穿緊身長褲,裙前后各拴一塊二尺見方幾何圖案挑花圍裙片,肩披挑花披肩。上裝質料一般為家織布、平絨布和燈芯絨,顏色素青,挑花工藝重紅、黃、白三色,少見刺繡工藝品。


      榕江縣八開,從江縣加鳩、宰便以及黎平縣的水口,丹寨縣雅灰等地苗族婦女便裝,上裝穿大開領對襟上衣,無扣,內束挑花胸兜,婚前著齊膝素百褶裙或長褲,婚后著齊膝蠟花百褶裙,外以圍腰束之,上衣和圍腰及胸兜邊緣均鑲挑花花邊,衣袖大臂處鑲棱形臂章式花塊。


      苗族男裝盛裝為左衽長衫外套馬褂,外觀與便裝相同,質地一般為綢緞、真絲等,顏色多為青、藍、紫色,各地無異。


      女盛裝一般下裝為百褶裙,上裝為綴滿銀片、銀泡、銀花的大領胸前交叉式"烏擺"或精鑲花邊的右衽上衣,外罩緞質繡花或挑花圍裙。“烏擺”一般全身鑲挑花花塊,沿托肩處一般鑲棱形挑花花塊,無紐扣,以布帶、圍腰帶等束之。頭戴銀冠、銀花或銀角。盛裝顏色為紅、黃、綠等暖調色。


      服飾分類


      苗族服飾有性別、年齡及盛裝與常裝之分,且有地區差別。據清代《百苗圖》所載,凡八十三種。另有考察資料稱百余種。


      紛繁復雜的苗族服飾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帶。古代男女蓄發椎髻的習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繡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


      黔東型,流行于黔東南。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女裝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為料,花飾滿身,圖案多為平繡的各種龍、鳳、鳥、魚及花卉。雷公山一帶女裝獨特,百初裙甚短,長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飾用彩線挑以各種幾何圖案。婦女盛裝銀飾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區講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區。女裝上為麻布衣,下為蠟染麻布花裙。色調較淺,花飾不多,銀飾亦少。黔西北和滇東北一帶,不論男女皆綴以織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于貴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處。女裝上衣多披領、背帕等,下裝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蠟染裙。以挑花為主,兼用蠟染。貴陽、安順、安龍等地的花溪式女裝,其披領酷似一面旗幟,俗稱「旗幟服」,花飾也多。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裝多為右偏襟青布長衫,蠟染布筒裙,花飾少。


      服飾文化內涵


      一、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服飾中可看出苗族歷史的發展進程和文化沉積,集中反映了苗族在與自然的抗衡中對事物的認識和升華,在此間也就產生了苗族的審美意識。文山地區有句俗語:“苗族住山頭,壯族住水頭,漢族住街頭”。這句俗語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數民族的分布狀況,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條件。他們所居住的環境奠定了苗族對山中事物由感性識別上升為理性認識的基礎。服飾是進行民族識別的手段之一,也是區分民族間的特征之一,直接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審美觀或世界觀。文山苗族大致分為白苗、青苗、花苗、漢苗等。根據苗學專家對苗族服飾類型的劃分,文山州的苗族服飾為幾何花衣披肩型(即川黔滇型)的馬關式(即挑花褶裙式)、邱北式(即白裙式)和開遠式(即飄帶式)。這三種服裝款式包括了自稱為蒙豆、蒙抓、蒙詩、蒙陪、蒙叟、蒙巴、蒙刷的苗族,他們都操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苗語,其文化習俗相近,但各自的服飾都有細微的變化而亦可區分。{page_break}


      馬關式的苗族服飾分布于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縣,邱北式主要分布于邱北、廣南、富寧、麻栗坡、西疇、硯山縣,開遠式主要分布于硯山、邱北、文山縣及紅河州的開遠、蒙自、彌勒等縣、市。這三種服飾款式雖特點各異,但其圖案大多以螺螄、蕨草、雞嘴、螃蟹或某一動植物的形狀原形構思成抽象的幾何、螺形圖案。文山地區苗族的服飾圖案卻不象貴州黔東南、湖南湘西地區苗族服飾圖案那樣寫實,文山則是寫意的、細膩的。那么,我們如何對馬關式、邱北式、開遠式進行區分呢?由于歷史原因,苗族遷徙到文山地區后,大多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大山之中,各支系服飾的差異往往與氣候、環境有關。如馬關式的服飾,由于這部分苗族都居住于北回歸線以南的亞熱帶高山河谷中,氣候炎熱,蚊蟲較多,其服裝款式多為右開襟繡花上衣,下著單層蠟染百褶裙,以便透風,小腿裹著單層繡花綁腿,以防蚊蟲叮咬;邱北式的苗族,因居住北回歸線以北海撥較高的山區,冬天氣候寒冷,其上衣為對開襟,下著雙層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著多層繡花綁腿,以抵御嚴寒;開遠式的苗族也居住于北回歸線以北較為平緩的山區,冬天寒風襲人,上衣為右開襟繡花衣服,下身著蠟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繡花風衣,幾乎裹住整個身體,并且圍腰寬大。據史料記載,苗族遷入文山大約在唐代有少量進入,到了明代,苗族開始大量遷入文山的邱北等縣,清朝中后期,由于苗族在湘、黔反清起義遭鎮壓失敗后,苗族由貴州、廣西大批量遷入文山,并進入東南亞的越南、老撾等國家。由于當時苗族作為戰爭難民,到文山后只能躲進深山老林繁衍生息,形成了“苗族住山頭”的分布格局,正是這樣的生存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同一文化習俗,同一民族語言的苗族服飾逐出現了與環境、氣候相關的差異,也導致了文山苗族服飾款式的多樣性。由此可見,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的差異是決定文山苗族服飾多樣性的重要因素。


      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苗族的生活也日益好起來,其服飾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服裝款式已由原來的單一的以深藍色和黑色為基調而發展為色彩艷麗的式樣,而且更接近于藝術舞臺化。苗族婦女認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們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應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種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從文山苗族服飾的發展演變情況看,其服飾款式已由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而肥、寬而松的樣式發展到揚各支系服飾之長的服裝樣式而以展示女性曲線美的審美境界,這種美是刻在苗族女性頭腦里而反映在服飾上的內在的、表現自我的審美情趣。“自然,作為人生社會的對立面或補充物,最容易引人進入這種審美境界。并誘發審美解悟。這是因為,外在形態的自然,無論在顯示生命活力和生氣灌注方面,還是在萬象紛呈之中表現出的特有和諧引人入勝方面,都能使人產生美感而進入遐想。”


      因此,苗族婦女對山里的一切自然物體的解悟到將自然中五顏六色的色彩的認識和理解,促使她們對自然物體的遐想并繡在布上,形成完美的圖案,在心理上獲得快感和滿足。這種快感和滿足是她們在異性面前感到自豪和展示自己才能,并且以吸引異性的目光為目的,這是動物的本能,也是苗族婦女服飾圖案的動機。因為,苗族女性七、八歲時就必須跟長輩學習挑花刺繡,在她們的思想意識中,一個大姑娘若不會挑花剌繡,就會被人瞧不起,甚至不能嫁得好人家。正是這樣的思想意識長期支配著苗族婦女對自然物的不斷獵取、加工、升華而獲得異性或眾人的稱贊。除此之外,苗族還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圖案充實自己,但不是一般的照抄,則是通過篩選、加上成為適合于苗族自身審美特點的花紋圖案。有人說,苗族是一個適應能力極強和的民族。不論在多么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還是雜居于其他民族之中,都能適應和吸收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并原始地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而生存發展,成為今世界性的民族,就連移居歐美國家的苗族,都能完整地保留著自己的傳統文化,與發達國家的民族一道飛速發展,這是苗族的可貴之處,也是苗族的生存之道。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下,苗族都很自豪地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并炫耀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苗族服飾與其它藝術品一樣,通過苗族婦女對其款式、圖案的精心設計、刺繡、蠟染等系統性的創作過程,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從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看,有著鮮明的美學價值及藝術特征,并有著較高的藝術收藏價值。{page_break}


      苗族頭飾


      苗族男子頭飾除從江縣岜沙和劍河縣久敢擺尾等小部分地區部分成年人蓄發挽髻于頭頂外,境內絕大部分地區青年留分頭,部分地區所包的頭帕直徑40厘米。近年來,大部分老年男子多戴上皮帽。


      苗族兒童頭飾多留頭頂左、右兩撮扎梳成兩根小辮或扎成兩把,如古代漢人之"總角"。


      婦女頭飾一般挽高髻于頂,別上銀針、銀簪及插上銀梳、塑料梳、木梳等梳子,雷山、凱里、臺江三縣交界地區包白毛巾頭帕,黃平一帶戴縮褶帽。


      凱里市舟溪、青曼及麻江銅鼓、開發區白午,丹寨縣南皋、新華等鄉鎮苗族婦女發式有已婚和未婚之別。未婚者,挽錐髻于頭頂,戴無底覆額帽,插銀梳或銀花;已婚者梳平髻于頭頂,將頭發盤成波浪狀覆蓋在前額,頭戴銀花或銀梳。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兩縣苗族未婚女子從七、八歲起頭戴平頂縮褶帽,外纏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巾,已婚女子和老婦人將頭發盤纏于頭頂,戴上無底或半邊底的覆額縮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裝無更多頭飾。


      丹寨縣揚武、排調、金鐘、長青、龍塘等地苗族婦女未婚者挽高錐髻于頭頂,戴無底帽,已婚者挽平髻于頭頂,搭方帕或蠟染巾。雷山桃江、掌雷,丹寨黨早、羊巫、加配,臺江反排等地苗族婦女多用茶油或菜油將頭發浸濕,挽成高髻于頭頂。用毛線等物將頭發拴成一格一格狀,頭戴銀梳或木梳。


      臺江的臺拱、施洞,劍河柳川、革東等地苗族婦女頭飾與其他地區的無大異。


      苗族婦女比較重視耳飾,絕大多數都佩戴耳環、耳墜、耳柱等飾物。耳環有實心銀耳環和空心銀耳環兩種。此外,還有耳墜、泡花耳環等。耳墜多附在耳環上,多為瓜子形飾物。耳柱是苗族婦女中最常見的耳飾,有如縫紉機的梭心卷線器,一頭大、一頭小,用線將耳柱與耳朵拴在起。


      苗族銀飾


      流行于黔東南和湘西苗族地區。有銀冠、銀珈、項圈、披肩、項鏈、牙簽、髻簪、耳環、手鐲、戒指等。項圈由小到大多達七圈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繞如螺旋,或偏圓,平面上鏨出各種花紋圖案。項圈是苗家姑娘戀愛、結婚必備之物。牙簽一般由數根薄而透明的牙簽和四到八條銀鏈、小銀鈴組成,每條銀鏈又由數十個直徑不超過2毫米的小銀環連綴而成。每個零件又編、鏨、刻出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鸞鳳交頸、雙鳳朝陽、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鯉魚跳龍門、梅花滿場等表達好愿;針筒、猴子喜桃、獅子滾繡球等則表現生活情趣;一副牙簽要同時具備形美、色明、聲脆、實用等優點。


      苗族銀梳


      流行于黔東南苗族地區。苗語稱“耶尼宋”、“依尼”。用銀和木制的梳子。長約16厘米,梳面有三只鳥的圖案,亦有與之相稱的其它圖案。梳背有十一朵銀花,吊一個小銀鏈,懸有喇叭狀的銀筒,稍一擺動,便叮當有聲。梳子的兩條副角有銀鏈連著一顆長長的銀針,銀針插在發簪的左右側。


      苗族銀鐲


      苗語稱“尼秋把”。是姑娘戴于腕間的銀飾品。出自民間銀匠之手。在苗族,常用通常將銀子抽條做成。較講究者飾以花紋圖案。


     

    責任編輯: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跟帖0
    參與0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

    相關閱讀

    新疆紡織服裝業簽約4個大單強鏈補鏈

    其它
    |
    2020/11/11 20:02:00
    12

    盛澤:紡織服裝業“雙循環樞紐”

    其它
    |
    2020/11/2 10:37:00
    11

    加“數”前行 工業互聯網帶來紡織服裝業新變革

    項目合作
    |
    2020/10/29 10:03:00
    11

    越南紡織服裝業因依賴進口布料難以從越歐自貿協定受益

    市場動向
    |
    2020/10/27 20:46:00
    20

    印尼紡織服裝業遭遇空前重創

    市場動向
    |
    2020/10/23 11:30:00
    10

    大品牌取消訂單拒付貨款 揭秘全球服裝業危機鏈條

    行業透析
    |
    2020/10/20 22:47:00
    17

    印度訂單來了!國內紡織服裝業接單接到手軟

    市場動向
    |
    2020/10/19 11:19:00
    14

    烏魯木齊銀行:信貸支持紡織服裝業發展

    其它
    |
    2020/10/16 18:49:00
    16

    專題推薦

    閱讀下一篇

    奧運閉幕 服裝企業爭奪戰花落誰家

    4年一屆的奧運會,讓熱愛體育運動的人士歡呼雀躍。賽場上的“爭奪戰”令人心潮澎湃;賽場之外,看不見的則是國際上大大小小各品牌曾經的“爭奪戰”——借助奧運會這個絕佳的契機來營銷自己,只要跟奧運有關,各種形式皆可,正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返回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看新聞 手機看新聞
    展開
    • 微信公眾號

    • 電話咨詢

    • 0755-329059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京热TOKYO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电影中文字幕| 亚洲激情电影在线|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 理论片福利理论电影| 在线a人片天堂免费观看高清|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天天综合天天色|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在线免费| 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久久久|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一级毛片aaav| 澳门开奖结果2023开奖记录今晚直播视频 | 两个人一上一下剧烈运动|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在线天堂bt种子资源|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视频黄页在线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 | 好男人好资源在线影视官网|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韩国午夜理论在线观看| 好男人www视频| 亚洲乱人伦精品图片| 日本人强jizz多人|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8| 国产v在线播放|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日本免费a视频| 亚洲网站在线播放|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免费a∨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99国产精|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