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匹克 大楊創世中國服裝企業艱難的國際化道路
目前,我國服裝企業還處于“走出去”的初級階段,要想像CHANEL、GUCCI等國際一線品牌一樣,將技術、品牌乃至文化輸入世界各地,我國服裝企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諸多國內品牌不遺余力地在這條路上前仆后繼,四大國際時裝周走秀,在海外最繁華的商圈開店,它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國際大舞臺上試圖證明自己的存在。
先驅者的“暫別”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探索的腳步沒有停止過,李寧公司可謂是開拓者。兩年前,李寧公司在美國開設了一家旗艦店,還特意開在了耐克總部所在城市。但最終不堪重負,內憂外患下,于今年2月關閉。而后,李寧西班牙授權商破產,9月初,李寧公司香港尖沙咀分店結業,該分店是李寧公司在香港的唯一一家分店。
李寧公司在海外市場的一再受挫,使其塑造國際化品牌形象的戰略不能不被迫宣告停止。李寧方面給出相應的解釋稱,今后將重點關注國內市場,對于海外市場,公司將以風險可控、成本可控的方式進行探索。
不良門店和高庫存造成的成本之壓,正是關店的主要原因。李寧公司半年報發布時,該公司執行副主席金珍君就透露,為節省成本,李寧公司已于上半年整體關店1200間,關店比例達15%。有業內人士稱,按照李寧公司目前狀況來看,內地市場問題尚應接不暇,關閉香港門店,收縮國際市場戰線,相當于斷臂自救。雖然會影響到李寧品牌的國際化形象,但從實際意義角度看,可以減少該公司出血點。
香港門店在2009年開業時,被時任李寧公司CEO的張志勇視為國際化的橋頭堡,為品牌國際化做鋪墊。按照張志勇當時的規劃,到2018年李寧將成為全球五大體育品牌之一。但天不遂人愿,到2011年,李寧公司海外收益占總營收比例僅為1.9%,與既定計劃相比,有很大差距。伴隨西班牙授權商破產、香港關店等事件相繼發生,李寧公司的國際化目標也許短期內無法實現。
前仆后繼者的追隨
似乎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本土品牌征戰海外市場的決心。不久前,倫敦奧運會期間,波司登在倫敦最昂貴的南莫爾頓街上佇立起了自己的牌子,作為發展海外業務的首站。波司登花費3億元人民幣購得這套6層大廈的永久產權,裝修花費500萬英鎊,這些“壯舉”卻引發眾人詬病。
匹克CEO許志華今年2月帶著團隊奔赴美國,此行就是為匹克在好萊塢的分店開業剪彩。既去年底匹克籃球概念主題店在洛杉磯試營業,這已是匹克在美國開的第二家店,營業面積達到了2800平方英尺。
大楊創世也在國際舞臺上實施“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將自主品牌與民族創造推向國際高端舞臺。目前,大楊創世將“量身定制”高端業務作為企業自主品牌走向海外的殺手锏,在美國已擁有百家TBYTRANDS西服專營店,歐洲國家的合作店達400多家。
如果海外開店還不在計劃中,那么在國際時裝周上嶄露頭角也成為企業試水海外市場的第一步。今年,依文倫敦走秀、吳青青二度踏上紐約時裝周、劉芳綻放巴黎時裝周等,這一切都說明中國品牌站在國際大舞臺上,只是時間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