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業面臨的現狀:大而不強
近日,今年三季度部分紡織服裝公司季報公布,數據顯示多數公司利好。伴隨著這一喜訊,有關服裝行業將迎來行業“拐點”,即將走出行業低谷的說法開始傳播。事實是否如此?種種因素決定了“拐點說”顯得言之過早。
截至10月31日,有82家紡織服裝公司公布三季報,其中,有68家公司實現盈利,另有14家公司報虧。也就是說82家紡織服裝公司有逾8成公司報喜。進而有人得出了行業“拐點”來臨。對此,其給出的理由是棉價“過山車”對紡織企業的影響正逐漸消除,具有一定規模與實力的紡織服裝類上市公司最先恢復過來。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了異議,原材料價格只是影響服裝業的部分原因,而目前困擾服裝業發展的問題是多方面的。
河北省紡織與服裝協會會長王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企業數字指標好轉,只能表示某個服裝品牌或者說是行業局部,得到了好轉,而影響服裝業整體發展的根本問題,比如產能過剩問題、發展方式問題、同質化問題、勞動力成本增高等問題仍然存在,服裝業發展仍然困難。
王超以河北省容城縣服裝業為例,指出了當前國內服裝業面臨的現狀。
據介紹,河北省作為服裝大省,“大而不強”的特點突出,而這恰恰是中國服裝業的特征。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在河北省部分縣市形成了服裝產業集群,容城縣就是其中一個。
截至去年年底,容城縣擁有服裝企業830家,年生產服裝4億多件(套),經過貼牌的產品主要外銷往歐洲市場。包括皮爾卡丹、哥倫比亞戶外等知名服裝品牌都在容城擁有代工廠。
而目前勞動力工資增長,成為容城縣服裝業發展的枷鎖,且越來越緊。2010年工人工資是1000多元,2011年上半年漲到1500元,2012年年初突破了2000元,否則招不到工人只能停產。
在面對招工難的同時,容城縣部分服裝企業去年來還不得不面對訂單減少而導致的開工不足問題。
王超說,容城縣的服裝業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服裝業的縮影。服裝行業保持可持續性發展,只有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而轉變發展方式、結構升級并不是短時間就能做到并看到效果的。
“庫存門”是服裝業2012年仍然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即使傳來利好消息的三季度季報,數據也顯示部分公司庫存增長,庫存壓力增大。例如數據顯示美邦庫存已達21.99億元,森馬服飾存貨較年初增加了31.28%等。
高庫存的原因在于,在服裝日益時裝化的情況下,國內服裝業普遍“節奏緩慢”。在服裝界有一種說法,如果一件商品30天沒有銷售出貨,那么這件商品注定成為死貨,在業內被稱為“磚頭”,最終導致產品利潤無法保證。在國外,許多品牌都是以周為周期進行設計和生產。而在中國,訂貨會每個季度才舉辦一次,單次訂貨數量不可避免地多了起來,形成積貨就自然而然了。
另外就是同質化明顯,且發展過快。這一點在體育品牌上尤其明顯。例如李寧、安踏、特步、361度、匹克等,每家在國內均有數千家店面,而相互間大同小異,均沒有形成自己的特點。資料顯示,國內某體育品牌服飾只用了兩年,就從2000家店擴張到7000家店面。
對此,投中集團分析師萬格說,部分服飾企業幾年前的爆發式增長,使得部分企業盲目生產,形成貨物積壓。這是企業經營方面并不十分成熟的表現。企業只有將銷售、庫存信息透明化,才能適時根據區域的銷售和庫存信息決定補貨配送數量,才有可能避免庫存問題產生。
如果把發展方式、勞動力成本增加方面的問題看做大環境的宏觀問題,“庫存門”看做服裝企業的微觀問題,那么在宏觀和微觀方面均存在問題和不足的情況下,在外需和內需均回暖乏力的情況下,服裝業的真正的“拐點”來臨,尚待一段時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