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超市貨”為什么一入中國就“身價”倍漲
記者調查后發現,美國一杯12盎司咖啡折合成人民幣約為20元,比國內30元的價格便宜了五成,而一杯美式咖啡在國內賣到30元,比美國售價高出83%。
很多消費者不禁提出疑問,為什么大量國外品牌商品一入中國就“身價”倍漲?專家分析指出,除了關稅、貿易、運輸等方面的原因,很多消費者那種“非貴價貨不買”的心態也助推了國外“超市貨”在國內大行其道。
現象一:同一貨品兩地差百元
同樣遭遇價差的還有梁小姐,“我上個月在廣州摩登百貨買了雙登山鞋,打完九折1190元。”當她上周末到上海出差,卻發現置地廣場同款登山鞋標價為898元,而且商場正在搞活動,折算下來不到500元。
陳小姐在香港看中了一款的風衣,但在廣州的店找不到她想要的款式。
分析:商場“潛規則”暗漲價
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同一品牌在國內專柜的標價是統一的,但不排除一些商場的“進場費”較高。據介紹,商品進入商場超市,有進場費、上架費、廣告費、促銷費、年節費等。“商場要抽20%~30%的點,分銷商每一級都有利潤,價格也水漲船高。”
不僅如此,相同品牌在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分店也會出現不同款式。知情人士表示,各店店長會根據所在城市及其面對消費者群體的特色,選擇適合自己店面的款式。
獨立評論人馬崗表示,“由于百貨和專賣店的優惠力度不一樣,價格會出現差異。其貨物統一由西班牙的物流配送中心進行全球配送,可能由于運費成本增加而導致國內外出現價差。”
現象二:一雙鞋國內外差上千元
王先生“但是我很少會在國內買鞋子,因為從國外代購加上運費都只有國內專柜價格的三分之一。”王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他找人從英國購買的一款商務皮鞋,加上運費后的價格為750元人民幣,“而我在百貨專柜看了同款的價格是2399元。”
分析:“非貴不買”推高價格
事實上,資料顯示,存在價差的商品并不限于品牌鞋類。一項商務部門的調查顯示,手表、箱包、服裝、酒、電子產品這五類產品的20種品牌高檔消費品,國內外的差價明顯。
然而一些品牌為留住國內市場紛紛提高海外產品的市場價格,同時降低內地價格以縮小兩地價差,以倩碧黃油為例,其在香港地區每瓶提價20港元,售價360港元(即288元),同時在內地降價20%售價340元。
業內人士指出,除了稅費,這也跟國內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有關,“很多人會直接根據價格來判定品牌的好壞,所以很多品牌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心理大打價格牌。”更有品牌內部人士表示,“有些消費者有不貴不買的心態,因此商品定價很貴卻仍能賣得動。”
現象三:快時尚品牌只重快不重質
李小姐在廣州購買了一件真絲襯衣,回家后發現衣服內襯上有不少線頭。正在法國留學的小秦表示,“在國內很愛逛這些店,因為貨品更新速度很快。”“但到了法國才發現這些牌子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高端品牌。”
分析:快速出新忽略質量
據業內人士透露,從去年開始,這些快時尚品牌成為國內各地工商、質檢部門不合格產品名單中的“常客”,在色牢度、PH值、纖維含量等方面問題層出不窮。
從事紡織檢測的一位專業人士透露,一般來講,服裝檢測一次需要3~5天,如果服裝不合格,重檢需要7~10天,而對于快時尚企業來講,耽誤一天就可能導致產品無法上架。
“快時尚品牌往往只注重款式和時尚度,衣服質量往往也是他們所忽視的。”獨立評論人馬崗表示。
快時尚服裝生產該如何破解質量難題?服裝行業業內人士表示,快時尚是一柄“雙刃劍”,還需要品牌們在快速反應機制與質量把控之間尋找到最健康的一個平衡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