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行業最迫切的任務: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
中國經濟總量現在雖然做到世界第二,但是,我們要看到:從某種意義上看是“被做大”。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我們許多企業是在為國外企業的品牌加工。例如蘋果的加工廠,今天放在中國就是中國的制造業,明天移到東南亞,那就不是中國的。中國是沒有主動權的,所以,這樣的做大是被動的。
這是為什么?是因為我們缺少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所以,創立我們國家自己的品牌非常重要。有了自己的品牌,才有真正做大的主動權。品牌才是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最核心武器。
中國智造 主導市場
以往,我們國家把“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來發展,這沒有錯。我們需要自主的核心技術。但是,核心技術需要有載體,最終需要放到產品之中,最終需要放到品牌之中。所以,我覺得僅有“自主創新”是不夠的,還要有“自有品牌”。這好比是飛機的兩只翅膀,一個都不能少。我覺得,中國要注重打造擁有“自主創新技術”和“自有品牌”的“兩自企業”,國家要把培育“兩自企業”列入國家戰略。國家應該在“品牌”觀念上大力倡導,在財稅出口等相關政策上給予扶持、鼓勵和保護,從而讓更多的中國“兩自企業”在全球崛起,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經濟由大到強的根本轉變。
2012年8月,在關閉中國最后一家工廠后,阿迪達斯又與其中國300家代工廠終止合作。其實,在阿迪達斯之前,另一行業巨頭耐克就已經關閉中國生產線。時間再往前追溯,Clarks、K-Swiss、Bakers等國際鞋業巨頭也已紛紛增設在越南、印尼的生產線。這些國外品牌企業的“出逃”,給許多中國代工廠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危機,為什么這些國外企業選擇“出逃”?因為他們是品牌的擁有者,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越南,主導權都完全掌握在阿迪達斯和耐克手中,權力無法阻止其轉換市場,只有利益衡量的得失才是其選擇不同市場的決定因素。
這種選擇是殘酷的,殘酷就在于當一個市場與另一個市場相比不能為其(品牌擁有者)創造利潤最大化時,品牌將會毫不猶豫地重新選擇另一個能夠為其帶來更大利益的市場。面對這一殘酷現實,我們必須要居安思危,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退,必將倒逼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升,當失去了廉價勞動力的支撐,中國制造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還會有而今之強嗎?更大的問題在于,我們自己用什么來應對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的現實?數量龐大的“代工廠”將何去何從?這是阿迪達斯和耐克“外逃”帶給我們最大的警醒。阿迪達斯和耐克“外逃”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外資是靠不住的,其一旦在這個市場沒有另一個市場獲利多,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離開。對此,除了采取對企業減稅、完善保護勞工權益法律等措施之外,更為關鍵的是 要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擁有核心技術的世界性自主品牌。唯此,我們才能在市場經濟中擁有話語權、定價權,進而擁有劃分市場的主導權,使中國制造真正成為“中國智造”。
自主品牌 創新科技
當前,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融資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民營制造企業、尤其是代工企業承受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發展受到嚴重制約。而由于產能過剩,許多產品供大于求,加之沒有核心技術,缺乏自主品牌,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使得企業難以通過產品漲價消化成本上升壓力。一邊是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一邊是企業自身市場競爭力嬴弱,兩下夾擊,許多企業生存艱難,甚至破產倒閉。
實際上,這一現象早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后就出現了,出現這一現象并非偶然,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中國是制造大國,但卻不是制造強國,更不是“智造強國”,許多民營企業長期依靠為他國品牌貼牌加工,以此賺取微薄的利潤生存于市場最低端。就是這微薄的利潤還是建立在中國廉價勞動力基礎上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些既無自主創新能力,又沒有自主品牌的企業毫無話語權,更無定價權,自然也就沒有市場主導權,競爭力嬴弱。一旦經濟環境發生變化,首當其沖受到沖擊,2008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使這些代工企業長期累積的短板盡顯,生存艱難。
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我國經濟也難以避免地受到沖擊。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紅豆集團卻逆勢上揚,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紅豆之所以能夠取得良好成績,離不開黨的好政策,也與紅豆自主創新能力和擁有自主品牌密切相關。一組數據可以體現紅豆的創新能力:目前,紅豆已累計獲取專利1700多件,直接創造經濟效益20多億元。作為一家傳統制造型企業,能夠獲得如此多專利,可見創新能力的強大。自主創新和自有品牌是爭奪國際國內市場的銳利武器,是降低各類消耗、實現低碳經濟、獲取高額利潤的可靠保證,是穩定本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根基。自有品牌是人力、物力、智力和文化的綜合體現,也是實現自主創新價值最大化的根本途徑,是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象征。中國經濟總量走到現在這一步,要想進一步在全球趕超,就必須不斷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出一大批在國際上競爭力強的自主品牌。
品牌提升 文化先行
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通過對紅豆集團20多年的經營,可概括為兩大部分:一是技術含量,二是文化含量。技術含量通過創新實現,而創新主要圍繞三個要素,就是人才、平臺、投入。文化是品牌的附加值,中國制造要趕超西方品牌的百年文化,沒有捷徑,只能打民族文化這張牌。比如時裝,紅豆借助膾炙人口的王維詩句,在2001年創建了“七夕·紅豆相思節”,最初,外界沒有重視,但紅豆堅持了12年,現在已經成為中國人共同的節日,同時也成為紅豆時裝重要的文化基因。
有些經濟社會學家說,從某種意義上看,中國經濟目前的“大”是有被動因素的,某些方面是“被大”的。因為我們的很多制造業是在為人家的洋品牌打工,消耗的是中國的廉價的勞動力和各類資源和環境,我們名義上擁有了很高的出口額,而主要的利潤卻是被國外品牌所獲得。因此,中國如果沒有大量的“兩自企業”,中國經濟就難以在國際上受到尊重,也難以擺脫國際上的貿易壁壘,更難以成為真正的“智造強國”。
中國經濟發展到這一步,從國家層面下決心培育一大批在全球競爭性強的“兩自企業”,不僅是迫切的,而且是可能的。我們有龐大的經濟總量為基礎,有眾多企業多年自發創立品牌的積累,只要國家加以引導、企業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創立越來越多的世界級“兩自企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