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少數民族之白族服飾文化特色
這些聚居于點蒼山下、洱海之濱的白族人民,在生活習俗和服飾等方面,一直保持著本民族鮮明的傳統特點。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喜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身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喜佩帶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其他一些地區的白族男子,則比較喜歡頭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領褂或數件皮質和綢質的領褂,謂之“三滴水”,顯得敦厚英俊,灑脫大方。
一直以來享有“金花”美譽的白族婦女的服飾,更是色澤鮮美,絢麗多彩。大理一帶的婦女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配絲絨黑坎肩,右衽結紐處掛“三須”、“五須”的銀飾,腰間系有繡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繡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下著藍色寬褲,腳穿繡花的“白節鞋”。手上多半戴紐絲銀鐲、戒指。已婚婦女梳發髻,未婚少女則垂辮或盤辮于頂,有的則用紅頭繩纏繞著發辮下的花頭巾,露出側邊飄動的雪白纓穗,點染出白族少女頭飾和發型所特有的風韻。劍川一帶的年輕女子則又喜戴小帽或“魚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區的白族婦女,常束發于頂,上插銀管,再以黑布包頭,穿右襟圓領長衣,系繡花腰帶,衣袖和褲腳喜鑲繡各色寬窄不同的花邊,有的還喜束護腿,顯得十分勻稱協調和俊俏美觀。
總之,各地白族的服飾雖呈現出某些地區性的差異,但色彩明快、映襯協調、挑繡精美、古雅端莊等,則又是共有的特征。白族服飾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異,但所體現出的總體特征是: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繡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將其地域特點與白族服飾特色聯系考察大致可尋出這樣的變化趨勢: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艷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著較艷,壩區白族相對較素。
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飾以白色為主色。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著扎染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白族現有130萬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貴州的畢節、安順和湖南的桑植縣。
白族服飾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理環境和民族之間的交往有著密切聯系。大理白族是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中經濟較為發達,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為生產工具,生息和勞動在洱海地區。長期勞動形成的審美觀和民族風情,突出體現在白族服飾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為貴,再配以色彩對比明快而映襯協調、挑繡精美的披掛,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裝藝術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麗風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飾,以風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華民族的服飾百花園中獨樹一幟,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語言,向世人訴說著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來。
白族服飾也許與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關,不論男女服飾,在壩區或山區,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并且能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鮮艷的外裝。一眼望去便給人們美觀大方、色彩分明、線條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給人過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著白色對襟上衣,外穿鑲花邊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肥寬褲子,頭纏白色包頭,肩挎工藝考究又實用的繡花挎包。而在山區或與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對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藍色土布腰帶。男子服飾現多已改變成漢族服裝,只有在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