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而時尚的白族扎染工藝
扎染如此受歡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別于其它染織物的個性。它樸素自然,藍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張揚,符合人的情致,貼近人的生活,充滿人性色彩,是白族人民勤勞、質樸、純潔、誠實、善良和樂觀、開朗、熱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傳說它是蒼山的溪水所變,或說是仙女織出帶給人間……穿用它不僅美觀,還代表著靈巧和智慧,在人們心目中差不多已成為大理最耀眼、最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傳統藝術的標徽。
扎染古稱絞纈,是由來已久的一種染布工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爾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扎染工藝出現較早,宋代《大理國畫卷》所繪跟隨國王禮佛的文臣武將中有兩位武士頭上戴的布冠套,同傳統藍地小團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飾的直觀記錄。
到了民國時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戶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稱的周城、喜洲等鄉鎮,已經成為名傳四方的扎染中心。1984年,周城興建了扎染廠,帶動近5000名婦女參加扎花,80%以上銷往日、英、美、加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供不應求。游人到了這里,可以看到婦女們個個在扎花,戶戶在入染,已成為重要的扎染織物產地。
扎染用的布料過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織的較粗的白棉土布,現在土布已較少,主要用工業機織生白布、包裝布等布料,吸水性強,質地柔軟。加工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后,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折疊、翻卷、擠揪等方法,使之成為一定形狀,然后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扎,將其扎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
接著便是浸染,即將扎好"疙瘩"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泡,經一定時間后撈出晾干,然后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復數次,最后撈出放入清水將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將線拆除,將"疙瘩"挑開,被線扎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現出空心狀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蘭色,即是"地",至此,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花"和"地"之間往往還呈現出一定的過渡性漸變的效果,多冰裂紋,自然天成,生動活潑,克服了畫面、圖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顯豐富自然。傳統染料以板藍根、藍靛為主,與化學染料相比,其色澤自然,褪變較慢,不傷布料,經久耐用,穿著比較舒適,不會對人體皮膚產生不良刺激。
據說,象板藍根一類的染料同時還帶有一定的消炎清涼作用,對人的健康有益。在回歸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廣泛用來制作衣褲、被子、枕巾、桌布等與人體肌膚相親的用品,格外得到人們的親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