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服裝城杯”中國休閑裝設計精英大獎賽面面觀
高端視點
奠定品牌價值 傳承五載輝煌
“常熟服裝城杯”中國休閑裝設計精英大獎賽作為地方推動產業升級的一項重要舉措,已經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品牌賽事之一。連續5屆的成功舉辦,大賽在推動區域服裝產業發展、助推服裝產業人才成長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奠定了大賽的品牌價值,也賦予了大賽更多的責任與更高的期待。
常熟市委副書記、市長 王飏:
提升產業競爭力
常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著名的江南魚米之鄉、服裝之城,綜合實力在全國百強縣中長期位居前列。服裝產業作為常熟的傳統支柱產業,目前已經有全國品牌22個、中國知名商標9個,常熟還先后榮獲中國紡織產業基地、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等稱號。
“常熟服裝城杯”中國休閑裝設計精英大獎賽已經成功舉辦了5屆,成為全國知名的品牌賽事,為發掘服裝設計研發人才提供了大好機遇,也為進一步宣傳常熟服裝產業、擴大服裝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平臺。常熟大賽必將有利于助推常熟服裝產業進一步加快發展的腳步,有效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中紡聯流通分會副會長、《紡織服裝周刊》雜志社社長 錢晉:
設計與市場相結合
經過5年的打造,“常熟服裝城杯”中國休閑裝設計精英大獎賽已經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經典設計賽事。大賽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在不斷攀升,為懷抱著服裝理想的設計創意人才打造了創業的平臺,為本土服裝業輸送了一批優秀的設計人才,同時也提升了常熟服裝城的知名度,增加了常熟服裝產業的社會影響力。
“常熟服裝城杯”中國休閑裝設計精英大獎賽以大賽的模式加強了行業人才的改革創新,為行業帶來自由的思想,對行業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大賽的舉辦也提高了常熟服裝城在市場上的凝聚力,為全力打造時尚之城、魅力之城起到了促進作用。
5年來,常熟大賽得到了常熟市委、常熟人民政府、常熟服裝城管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服裝協會等行業協會與媒體的支持,這既是一個時尚的盛典,也是時尚設計與產業發展的高度結合。通過大賽這一載體,常熟江南時尚都市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在為行業輸送人才的同時,注重引導服裝產品的開發,不斷為服飾時尚與市場更緊密結合而做出深入探索,為中國服裝產業的夢想而努力著。
常熟服裝城管委會主任、集團公司董事長 陸建達:
五周年,新起點
“常熟服裝城杯”中國休閑裝設計精英大獎賽在過去幾年中,在北京、常熟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今年適逢五周年,大賽再次回到常熟,具有重要的意義。常熟服裝城自1985年建成以來,經過28年的成長蛻變,已成為全國名列前茅的服裝服飾專業市場。
目前,常熟服裝城的營業面積達300多萬平方米,店鋪3萬多個,市場旺季日均人流量達30萬人次以上,全年接待游客將近400萬人次,日資金流量超過17億元,2012年交易成交額突破千億元。近年來,常熟服裝城獲得了全國創新品牌孵化基地、全國紡織工業先進基地、中國重點示范特色商城等榮譽稱號。
在常熟大賽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選手和作品,我們還欣喜地看到,從比賽中走出的眾多新秀、年輕設計師成為中國服裝企業和設計工作室的從業人員,這也是我們舉辦大賽的初衷。我們希望通過如此高規格的賽事,能不斷提升中國休閑裝的設計水平,創新本土服飾文化氛圍,持續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最終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大賽成功舉辦5屆以來,主題圍繞“炫”來設置,每一屆的主題都是一次對中國文化的深入探討,本屆大賽的主題“炫·舞”就是希望選手能通過服裝藝術來體現年輕人的活力與熱情。通過大賽,舞動夢想,煥發青春。
常熟服裝城堅持以服裝產業為支撐,以大賽為潮流,書寫著創新超越的新篇章,今年的決賽是五周年的慶典,也是新的起點。
北京服裝學院院長 劉元風:
以民族文化根基
常熟大賽今年已經5歲了,它成長得相當健壯,因為大賽高度結合了人文性和商業性。主辦方、協辦方、承辦方精心的準備和組織策劃讓評委團非常感動。大賽雖然在常熟舉辦,但它的性質是全球化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今年,我們從1678份來自26個國家、地區的作品中選出28份作品參加決賽。不管這些作品獲獎與否,這群年輕人都是非常優秀的設計師,這一點毫無疑問。
本屆大賽的參賽水準進一步提升,大部分選手都懂得做減法,設計元素把握得非常到位,充分體現了現代服裝設計的藝術性、人文性的結合。特別是在參賽作品中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元素,我們能看到彩陶文化、敦煌文化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從這個角度看,也顯示了我們對文化的自信。
很多知名本土品牌都是以民族文化為根基,再注入最新的流行時尚,這一點是設計師們應該學習的。服裝的背后是文化,經濟的發展模式可以是國際一體化的,但是文化藝術和時尚的發展必須是個性化的、多元化的,這樣才會有生命力,全世界的服裝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才可以相互借鑒、共同發展。{page_break}
銅獎-14號《墨舞》熊昀
選手感言
選手感言:成為更好的自己
比賽的意義不在輸贏,而在享受。享受比賽的過程和享受獲獎的喜悅同樣重要;了解同行和同齡人在干什么、結交一群朋友,比獲獎更重要;感受人性,經歷心跳;品嘗榮譽、體會失落,在比賽中成為更好的自己,沒有什么比這更重要。
年齡最小的選手
黃山料(優秀獎、最佳服飾搭配獎獲獎者)
來自臺灣的黃山料是入圍選手里年齡最小的一位,正在臺灣實踐大學讀大三的他今年二十歲,長著一張娃娃臉。也正因為這一張娃娃臉、一口臺灣腔,以及禮貌友善的個性,黃山料成為了其他選手和評委眼里可愛的小弟弟。
盡管年輕,黃山料的設計功力不容忽視。他帶來的作品《在離鄉背井以后》不僅得到了劉元風、劉薇等老師的肯定,彩排時也多次受到其他選手的稱贊。黃山料說,這套作品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構思、一個月的時間制作,而且從衣服到搭配的帽子、腰帶以及手提包,全部都是自己親手制作完成。
彩排空隙,其他的選手都會走過去“打量”黃山料的配件,而彬彬有禮的黃山料也總是對幫其他選手拍照的請求有求必應。記者發現,黃山料還是唯一一位全天都把相機掛在脖子上的選手,他說,是為了隨時紀錄下比賽的點滴。
黃山料向記者透露,他祖籍福建金門,這次是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回到大陸比賽。飛機大巴一路周轉,瘦小的他拖著大大的行李箱,終于來到常熟。這次參賽作品的主題,似乎就在述說著黃山料的真實經歷。他的設計里,也有大大的行李箱、風塵仆仆又輕如無物般的質地,還有透露著淡淡鄉愁的亞麻色。
決賽當晚,宣布得獎結果時,看得出來舞臺上的黃山料十分緊張,手捧兩個獎杯的他既興奮又忐忑;決賽晚會結束后,記者在后臺找到黃山料,神色難掩失落之情。他說,雖然獲得了兩個獎項,但是沒有達到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后看著記者堅定地連說了三個“加油”,又像是安慰,又像是鼓勵。
銅獎-22號《變.化》田紅波
最有實驗精神選手
田紅波(銅獎、最佳面料運用獎獲獎者)
田洪波目前在廣州的一家企業做男裝設計,他向記者表示,參加大賽是希望找到一個機會,去展示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想要表達的想法。
田洪波說自己喜歡簡單、精致的東西,因為工作是做成衣,所以他的設計在造型方面一點都不夸張,而把精彩留給面料的創新。他說,自己做設計的前提是,必須是能穿在身上,走到街上。
他的作品《變.化》,指的就是面料的漸變,田洪波認為,顏色的漸變很簡單,但是面料的漸變很難。比如,他做的一條羊毛褲子,先用針刺,后期加化學制劑,當羊毛遇到堿性溶劑鱗片就會打開,通過施加壓力,把毛料沾化掉,最終形成一種面料互融的效果。
田洪波透露,本次參賽其實是希望自己的試驗得到肯定,然后將這種工藝推廣到市場上生產。他說,模特試穿的時候認為他的衣服完全可以穿著就走,他們甚至希望能買下來。他認為,這種創新面料工藝的加入,相信能增加最終產品的附加值。
一方面,面料創新成本很高,田洪波為了達到最好效果試驗了很長時間,花了很多精力;另一方面,試驗雖然成功了,田洪波一開始卻并不自信,他說,來到常熟后發現其他的選手作品都很有設計感、天馬行空,相比起來自己的作品好像低調了一些。
決賽當晚,得知自己獲得最佳面料和銅獎的時候,田洪波笑得很坦然。他說,自己的試驗終于得到認可,這種面料創新的工藝是有市場價值的,這次獲獎將給他更多的信心,將來會探索更多的面料創新技術。
銅獎-25號《絲路 梵音》張業超
最注重細節選手
張業超(銅獎)
身材瘦削的張業超精力充沛,每一次彩排,他都會從后臺沖到前臺,忙前忙后地仔細觀察作品在模特身上的每一個細節變化,然后不斷地調整和完善。
在所有作品組的展示中,張業超的作品《絲路梵音》讓人一見難忘,因為模特在展示這套作品時,步伐刻意放慢,與其他選手作品的節奏截然不同。記者就此采訪了張業超,他表示,這是他向晚會導演爭取了很久的調整。
張業超的作品以敦煌文化為靈感,無論是面料、圖案還是細節都透露出中國文化的痕跡,得到了劉元風、曾鳳飛等評委的高度贊揚。他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差異很大,一般的走秀節奏比較明快時尚,但是用在他的這套作品中不太合適。他覺得中國文化是要慢下來細細品味的,就像古人走路一般搖曳生煙。也正因為張業超對細節的嚴苛對待和周全考慮,最終獲得了銅獎。{page_break}
金獎-15號《SKY WALK 星空漫舞》萬嵐
最淡定選手
萬嵐(金獎獲獎者)
獲得金獎殊榮的萬嵐不僅設計功力受到評委一致認可,她的從容淡定也使她成為了其他選手們眼里的淡定姐姐。
萬嵐現在北京服裝學院的中關村創意園做創意總監,她坦言,自己并非科班出身,之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設計類比賽。“和其他選手相比,我就像個老人,因為我已經有十年的工作經驗。但都是從事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對于設計而言,我是個門外漢”,萬嵐說。
盡管沒有參賽經驗,萬嵐卻顯得非常從容自如。她向記者表示,這次來參賽是抱著學習的心態,最大的心愿是好好享受比賽帶來的每一種感受。在日常生活當中,萬嵐會有很多創意和自己想穿卻又不敢穿的衣服,參加大賽正好給了她一個機會。除了享受比賽,萬嵐還會留意其他選手的表現,她表示,她所在的創意園工作是挖掘和扶持新晉本地設計師,向他們提供各項支持和幫助,所以,她也希望在大賽中與其他選手打成一片,將來開展合作。
當比賽結果出爐后,在舞臺中央接受媒體采訪的萬嵐依然從容淡定,臉上淺淺的笑容始終如一。她認真地說,從入圍到獲獎,她都是在享受比賽,享受這個過程,得到評委們的肯定是意外收獲,給她力量,今后將全心全意投入到扶持新晉本土設計師的工作中去。
銀獎-19號《海妖之舞》陳洇霖
最多才多藝選手
陳洇霖(銀獎獲獎者)
目前在法國esmod高級時裝藝術學院(北京)就讀大三的陳洇霖榮獲本屆大賽銀獎,她的作品《海妖之舞》展示了一幅極具動感的海地世界畫面,廓形夸張而充滿想象力的服裝在模特的演繹下,就像是水底中走出來的精靈,服裝細節部分復雜的手工工藝也成為了其獲獎的理由。
除了設計出色,陳洇霖的語言才能也相當優秀。來自德國的評委heiko在日本長大,在點評選手作品的時候,需要翻譯,學習過日語的陳洇霖便即場充當起同聲傳譯,多才多藝的她受到了眾人的賞識。
今年年初,陳洇霖也曾入圍漢帛獎,而在常熟奪得“常熟服裝城杯”中國休閑裝設計精英大獎賽的銀獎殊榮,讓她收獲了經驗與自信,幫助她將來在設計的路上勇往直行。
銀獎-23號《炫舞.共生》馮玲玲
最經驗豐富選手
馮玲玲 (銀獎、最佳手繪效果圖獎獲獎者)
來自武漢紡織大學的教師馮玲玲,自入圍以來一直受到其他參賽選手的關注,因為在此之前,馮玲玲在國內多個設計比賽中都有所斬獲,可謂是實力最強的選手之一。
據馮玲玲介紹,在去年十月的北京中國國際時裝周期間,相繼舉行的2012中國國際時裝周創意設計大賽和“喬丹杯”第七屆中國運動裝備設計大賽總決賽中,她分別獲得了銀獎和金獎,參加不同類型的設計比賽能夠讓她不斷超越自己,帶來新的突破。
馮玲玲說,她的設計以市場為出發點,以創意為主旋律,在制作工藝手法上,采取了大量的拼接,將比較厚重的皮革裁拼出富有立體感和動感的幾何圖案。評委劉薇對馮玲玲的這套《炫舞 共生》的作品印象深刻,她認為,采用皮革不是新鮮事,但是把不同顏色的皮革通過裁減拼接,創造出新的圖案和新的更富有立體感和趣味的視覺效果,不僅讓皮革看起來變輕、變活,還體現了設計師超高的制作工藝。
最大刀闊斧選手
陳龍(優秀獎、最佳手繪效果圖獎獲獎者)
第一次帶裝彩排之后,大部分選手都有點焦急,因為他們的作品或者合作模特走臺時都出現了這樣那樣的瑕疵。比如,衣服沾毛、鞋子大小不合適影響走秀的節奏等等。一輪彩排下來,后臺又變得忙碌起來。
當選手們都在調整作品,記者發現陳龍居然拿起剪刀把一條褲子的褲腿剪短了一個手掌寬的長度,手起刀落非常干脆。陳龍向記者解釋,由于制作過程中試穿的模特比較高,而比賽中合作的模特稍稍矮一些。褲子太長一方面影響作品的整體效果,另一方面也擔心模特會絆腳摔倒,而在最后關頭,也沒什么好猶豫的,看準了就只能一刀剪下去。
陳龍的大刀闊斧還體現在對面料的投入中。他告訴記者,這組名為《錯覺》的作品,連面料都是自己設計的,由于花型太復雜,要求也高,陳龍跑了好幾家工廠,花費了不少口舌,才能用高價勸服廠家給他打版。陳龍說,他設計的面料細節比較朦朧,這樣的面料機理為他帶來更多的發揮空間。
獲得優秀獎和最佳手繪效果圖獎的他表示,參加常熟大賽時一次美好的經歷,之前很早就知道了這個賽事,但是因為規格很高,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經過了近一兩年在其他賽事的鍛煉,今年他終于鼓起勇氣來到常熟,最終也很欣喜地得到了評委們的肯定。
最一往情深選手
連錚鳴(優秀獎獲獎者)
說起與常熟大賽的“歷史”,在勁霸擔任企劃助理的連錚鳴頗有感觸。他告訴記者,一共為大賽投過四次稿,入圍兩次。上一次入圍第三屆大賽,連錚鳴遺憾地差1分沒有進入優秀獎,他說,當時真的很失落。盡管如此,他一直沒有感到氣餒,今年第五屆他再次來到了常熟大賽,可以說是歷屆以來最一往情深的選手。
連錚鳴表示,大賽在業內含金量最高,規格和水準也是最高的,能夠入圍是對自己的最高肯定。“常熟大賽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舞臺設置,還記得第三屆的舞臺3d環繞的效果非常震撼,”連錚鳴說,如果他純粹抱著拿獎的心態,肯定不會三番四次投稿,就是因為自己真心享受參賽的感覺,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嘗試。
他介紹,本屆作品在顏色上做了很大膽地嘗試,“要么讓人一見傾心,要么讓人反感”,比賽的前一刻,連錚鳴對自己的作品還是隱隱有點不確定。“這次我希望自己能進入優秀獎吧,算是多年嘗試以來的心愿,但是不管結果如何,都不會影響我明年繼續參賽與否”,連錚鳴肯定地對記者說,“只要明年還有常熟大賽,我就還會再來。”
當晚,連錚鳴如愿以償地獲得了優秀獎,終于一圓心中的夢。他面對記者再次露出了笑容,“看來顏色還是用對了。”{page_break}
名師指點
北京服裝學院院長 劉元風:
要學會做減法
從作品的效果圖來看,有的選手手繪實力很強,但是做出成衣卻有落差;有的選手手工能力很強,甚至可以把普通的效果圖做出新意來,這就是手繪和手作之間的距離。我認為,作品要將設計、材料、流行這幾個因素很好地結合起來,特別是材料的創新,材料的再加工、再創造。
選手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是設計太繁復,顯得啰嗦,做加法而不夠精煉。因此,進行設計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實穿性,要適當地簡化一些,才能夠走向市場。
常熟大賽專業性高、含金量高,入圍選手本身就是實力的代名詞。參加比賽能學到很多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從選料、打版、制作,到找輔料、配件,都是一種鍛煉和提高。選手在比賽中不僅要注意收獲實戰經驗,還要多和其他選手交流,互相促進,這些對選手將來開拓事業、開拓市場非常有好處。
設計類賽事最本質的作用就是引領市場。我希望設計師們一定要把創新放在第一位,然后在此基礎上考慮市場,將想法稍加簡化、成衣化就可以成為好的市場產品,所以設計性與實穿性之間的度要把握好。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副院長胡迅:
工藝用法要拓寬思路
現在年輕選手的想法普遍都很新穎,在表現的過程中也比較強調工藝的用法,但是很多作品過多地停留在毛氈的方法,我覺得這種方法和思路還不夠開闊,還是希望在作品中看到更多創新的工藝方法。
第二,整體性還要再加強,整體性包括服裝和配件搭配,比如褲子、外套、內搭等各個部分,都要體現整體的傳達,而不僅僅是概念的表述。作為成衣大賽,一定要有很強的流行性和時尚度,讓市場真正看到能為企業、行業帶來新想法、能落地的東西。除此以外,還要再進一步加強創新,不要停留在固有思維,可以更加發散一些,這才是設計的真正價值。
大三學生參加比賽,一輪活動下來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和交流,而大四學生則可以在比賽中進一步探索和驗證技術、工藝對市場的作用,把設計和市場結合起來。
另外,選手還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輕和重的拿捏。柔軟的面料如何做到看上去很挺括,厚重的面料如何表現線條和飄逸感,尤其在參賽作品輪廓比較厚重和夸張的基礎上,要懂得讓作品看上去顯得輕松一些。
法國ESMOD高級時裝藝術學院(北京)教學總監Heiko Michael Buerger:
顏色搭配要慎重
我一直在北京教學,在中國也做過幾次設計賽事的評委,最讓我驚訝的是,中國的年輕人想法特別多、特別豐富,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得到靈感。就這一點而言,我覺得他們其實和國外年輕人是一樣的,沒有太大的區別。
就設計而言,我覺得選手們要注意顏色的搭配,人的視覺對顏色很敏感,顏色不和諧會非常礙眼。除此以外,還有廓型,這是2013年、2014年國際上很重要的流行趨勢,米蘭、巴黎、倫敦的設計師們都很強調廓型,我希望能在作品中多看到一些廓型的設計。
本屆選手作品有一個特點,就是面料改造能力很強,制作工藝也很強,比如毛料和皮革的再加工、再創作,可以看得出整體水平非常高。
中國時裝設計最高獎“金頂獎”獲得者、廈門鳳飛服飾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曾鳳飛:
服裝背后要有文化支撐
我想和選手們分享一下我的經歷,我的受教育水平不高,姐姐是個裁縫,小時候家里條件也不好。但我從小喜歡畫畫,常常在沙灘上畫畫。當了十幾年的漁民,才走出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畫畫、去設計,走到今天我很幸運。
現在選手的起點都比我當年高很多,身處的設計環境和條件也更好。我以前也參加過很多比賽,也有過選手們的經歷,我覺得還是應該用自己的母語來支撐自己的設計。當你們某一天終于能夠跟世界對話,你應該對自己的母語有認同感,在設計中體現民族的東西,在國際上交流時才能有自己的底氣、自己的價值,然后才能平等對話。
技術需要設計來提升,設計需要技術去支持。對設計來說,創新非常重要。在選手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東西。手工也很重要,“堆出來”和“做出來”其實一眼就分清,堆出來的就是繁瑣,做出來的能看到設計師的心思。我總是認為,創意里面要有生活,生活里面也要有創意。很多時候,設計師是在不經意的瞬間、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獲得靈感。
我覺得服裝設計背后要有文化支撐,比如彩陶、敦煌文明這些中國傳統文化在服裝設計的運用,讓人耳目一新,也讓人看到了設計師對中國文化的自信與自豪。年輕設計師對創造很有激情,參加大賽能給他們帶來探索性的啟發,但要最終呈現好的效果,就要考慮怎么把探索性、啟發性、完整性結合在一起,再加上材料的創新,這些元素都能看出設計師對時尚的把握。
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JIE.SI杰施”品牌創意總監施杰:
多花時間在構思
選手們在他們的同齡人中設計和制作水平是出類拔萃的,整體水平也較往屆有所提升,每組作品的差距其實很少。但是缺少了一些驚喜,沒有一些觸及心靈的東西,技藝出色不一定能感動人。
年輕選手普遍的障礙是缺乏生活的體驗和歷練,俗話說,功夫在詩外。大賽就像讓大家寫一首精煉的小詩,一組5套衣服,但是往往一組作品中一兩套很出色,一兩套卻很平淡,這說明連貫性不夠,比較平實,沒有沖擊力。
我鼓勵選手們多觀察生活,多體驗生活,無論你現在身處順境還是逆境,最重要的是讓自己靜下心來。現代生活很浮躁,遇到困難的時候,靜下心來就能找到突破口。
選手一旦在設計中出現對以前作品的延續或者重復,就意味著他們可能遇到了瓶頸,因此,我建議選手們一年不要參加超過兩次的比賽。就像登山一樣,到了一個高度,看看回頭路,沉靜下來,整理思緒然后再出發。
還有就是多花點時間在策劃、構思上,而不是在一次一次制作中不斷調整、延伸,要懂得回到最初的思路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