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寧等服裝實體店陣亡背后的真相
一邊是Zara、優衣庫、無印良品等品牌加速擴張布局,雅戈爾、報喜鳥、美邦等服裝企業熱火朝天忙投資忙并購忙轉型,安踏上半年狂收51億創下公司歷史最高水平,茵曼等互聯網品牌到線下開店搶奪市場份額,而另一邊,卻是無數的服裝品牌欲哭無淚,深陷關店狂潮。曾經的的旗艦店變成吆喝聲不斷的折扣店,或是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To Be Or Not To Be?成為眾多服裝企業老板們每天不得不面臨的糾結抉擇。
雖說關店潮早幾年就持續存在,不是今年的新現象,但是從上半年的情況來看,動輒上千的關店數字,還是著實讓人瞠目。華尚匯選取了一部分服裝企業近期的關店數據,簡單羅列出一份不算齊全的服裝品牌店鋪陣亡名單。嗯,2015的服裝行業,用一半火焰一半海水來形容,倒是十分貼切。
李寧:上半年關店1200家
半年,1200家店鋪關閉。剛剛經歷人事大調整的李寧公司召開業績說明會顯示,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38.8億元,同比減少9.5%,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44億元,同比大幅下降84.9%。李寧公司已發出全年預虧的預警,稱為節省成本,已于上半年關店1200家。
雖說關閉的是1200家低效門店,但是稍微算一下,就知道,差不多每天要關閉7家才能有這樣瘋狂的數字出現。資料顯示,2012年6月,李寧擁有加盟店6657家、直營店646家,直營銷售占比20.8%;2014年6月,李寧擁有加盟店4552家、直營店1119家,直營銷售占比38.3%。除了深陷關店潮,李寧公司還陷入了高庫存、業績虧損的難題。2012~2014年,李寧公司的業績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三年的虧損金額分別為19.8億元、3.9億元和7.8億元,累計超31億元。
波司登:門店削減5053家
{page_break}盡管今年引入伊藤忠及中信證券作為戰略投資者,但中國本土最大的羽絨服生產商波司登現在的日子還是不好過。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年報數據顯示,上一財年波司登營收為62.93億元,同比下滑23.61%,而凈利潤更同比大跌81.01%,至1.32億元。這是波司登自2007年上市以來凈利潤最低的一年。
據年報顯示,羽絨服業務依然是波司登最大收入的來源,但同比卻出現了32.6%的下滑。在這個過程中,波司登大舉關閉門店。截至今年3月31日,波司登零售網點為6599家,同比減少了高達5053家,其中自營零售點減少1296家,第三方經銷商經營的零售網點減少3757家。對于如此大規模的關店,波司登方面稱,關店是去冗存精,是“自我斷臂”的戰略選擇,關閉低效銷售網絡,以避免渠道重疊,使零售網絡布局更為合理。
百麗:一季度關店167家
百麗國際公布本財政年度第一季度(3月至5月)零售營運數據顯示,這家中國最大的鞋履生產和零售公司在內地零售網點數目凈減少167家,而其鞋類業務銷售同比下降7.8%。此前,門店規模一直是百麗國際的優勢所在。數據顯示,在2011年開店最為瘋狂的日子里,百麗國際平均每天都會新開2~3家店鋪。百麗方面表示,集團業務增長放緩會成為常態,短期無爆發式增長,所以未來開店步伐將放緩。
達芙妮:上半年關店181家
今年5月,達芙妮的門店內出現了全智賢代言的廣告。在這之前達芙妮還重金聘請過劉詩詩、謝霆鋒等明星代言以刺激消費。然并卵,這一切對于提高這家公司的業績看起來收效甚微。2015年上半年,達芙妮集團核心品牌同店銷售增長率下降16.9%,并且,上半年共關店181家,包含直營117家、加盟店64家。其中一季度關店14家,二季度加速關店167家,核心品牌銷售網點到目前為止總數為6221家。值得一提的是,比起實體門店的盈利下滑,達芙妮的電商業務取得了一定增長,并維持其盈利能力。
{page_break}這是一個讓人迷失方向的世界。
盡管我們一直在說,實體店有無數的新機會。但是,看到這一個又一個觸目驚心的關店數據,還是多少讓人有些感傷的。
財大氣粗的服裝企業大幅削減門店數量,可以自稱為壯士斷臂,而一些規模本來就小的服裝品牌,在這波關店潮中則幾乎是以謝幕的形式,痛別市場。
關店的原因,我們稍加總結,就可以列舉個十條八條,比如經濟疲軟、需求放緩、租金上漲、電商沖擊、結構調整……但是,不管理由再多再堅挺,這個弱肉強食的殘酷市場只看結果。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單純靠增加門店數量來提升業績的思路行不通了,單純用價格仗來掠奪市場份額的策略行不通了,單純走規模化、拼產能、降成本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行不通了!簡單粗暴而瘋狂的擴張之后,大家都不得不面對擠泡沫的結局。
痛定思痛的同時,不妨靜下心來思考一些問題。想明白想透徹,找準方向再行動。
●互聯網經濟下,實體店這一業態是否會終結?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什么?
●導致關店潮洶涌來襲的諸多因素對本企業而言,是直接原因還是外在條件?
●為什么Zara、宜家、迪卡儂的實體店能夠笑傲江湖長盛不衰?
●對別人適用的關店原因,是否也適用于自己?如果不適用,那么,最根本的原因在哪?
●如何將電商和實體店的優勢結合起來發揮最大效應?
●在不得不關閉店鋪之后,服裝企業應如何調整策略?如何讓其它店鋪發揮更大效能?尤其是如何提升單店效益?
問題可以無休止的列舉下去。不管怎么說,結合自身實際,研究關店原因,對服裝企業而言,絕不是一件走過場的事,而是要真正明確自己的比較優勢和劣勢,探析深層次的根本問題,找到鑰匙,解開謎底。否則,在迷路的時候,盲目奔跑,只會無謂的消耗體力和斗志。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實體店鋪的萎縮,關閉店鋪,我們認為并非是一個絕對壞的事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是服裝企業調整戰略決策調整運營業務的一個跡象,而非全面撤退的表現。從這個角度來說,關店或許也是一個健康的跡象,意味著一個更開明的階段到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