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期時裝:中山裝
關于中山裝設計細節的記載有多個版本,但基本的過程已經得到公認:當年孫中山在日本與上海之間往返,他帶著日本學生制服、鐵路工人工裝,或者英國獵裝之類的服裝,要上海的裁縫以這些制服為基礎,加上他自己的設計,最終完善成為了后來我們看到的中山裝。早期上海灘上的裁縫,可以簡單分成兩類:一類制作洋服,一類制作傳統中式服裝。前一類裁縫,也被叫作“紅幫裁縫”。上海當時被西方列強分割,特別是早期的荷蘭殖民者,頂著一頭紅發,中國人就以“紅毛”來代指洋人,幫洋人做衣服的裁縫,或者做西式服裝的裁縫,被叫“紅幫裁縫”。紅幫裁縫以寧波人為主,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十來歲就離開家鄉到上海投奔親友,跟著老師傅當學徒,直到自己成長為成熟的裁縫。可以說,紅幫裁縫的出現,是中國現代時裝的萌芽,后來出現的鴻翔時裝公司等民族服裝品牌,都與紅幫裁縫有著深厚的淵源。
20世紀初,正在為革命籌措的孫中山,也想用服裝來伸張自己的革命思想,他創造了一種富含政治含義的服裝——中山裝。孫中山讓他的這件衣服,承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可以說,中山裝遠遠超越了服裝功能,簡直就像一幅寫滿宣言的旗幟——中山裝的立領,代表著民族特色,是它與西服最大的區別。后襟為一整片,中間不分剪,代表統一完整國家的建國理想。前襟的四個口袋,寓意士農工商職業平等、重視禮義廉恥思維文明。五粒紐扣,則是“五族共和”“五權憲法”思想。袖口的三粒紐扣,寓意三民主義。前襟兩個口袋的筆架型袋蓋,表示知識分子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當然,中山裝這六大辨識特征,摻雜了其他人的解讀,不一定完全是孫中山先生的設計,但無論是穿的人還是看的人,顯然都不僅僅把中山裝當作一件簡單的衣服,而是一件“政治服裝”。不過,中山裝最終沒能成為普通人日常穿著的服裝式樣,這不僅因為它的款式比較嚴肅拘謹,還因為中山裝對面料和工藝的要求很高,做一件中山裝價格不菲,并不是多數人能夠承受的。
上海裁縫,是中國第一代時裝設計師,在他們的手中,服飾有了時代的特征,承載著當時人們的情感與追求。上海裁縫,不僅要手巧,還要心巧,懂得時代的潮流,懂得各色人等的心思,懂得衣服不僅僅是衣服,還是一種文化。現在,上海仍然是中國時裝行業最重要的據點,每年的上海時裝周上,本土設計師都會拿出自己的作品,上海設計師延續了上海裁縫兼容并包、大膽創新的傳統,保持了中西合璧的上海特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