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工縫紉藝術大師周虹蔚:慢工出細活的巧匠精神
衣冠始,禮儀興。作為禮儀之邦,中國人對衣帽穿戴的講究,不僅象征著社會地位,更體現著人們的風俗習慣、生活態度、人生哲學。
論及縫衣織布在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考古學家會拿出五萬年前周口店山頂洞人的骨針、五千年前龍山文明成套的骨針、秦漢時期的鐵針等,告訴你,人類從獸皮、樹葉制衣到棉麻絲綢制衣的歷程。文史學家會告訴你,上古時期“先蠶娘娘”嫘祖,軒轅黃帝的元妃,教人養蠶繅絲、制衣帽鞋履、興嫁娶禮儀的故事。
而中國手工縫紉藝術大師周虹蔚,會拿出她的一系列作品,將針線技術的革新紋路鋪在你眼前:“從我國最傳統的合縫、嵌邊、熨燙的做法,到我現在成品上不見針線自然貼合、不用熨燙自然平整、不用膠襯自然板挺的狀態,這窮盡了我半生的心血。”
烙鐵,傳統縫紉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工具。按照傳統做法,每每合縫嵌邊以后必須用烙鐵熨平。而在煙熏火燎的灶臺邊,年幼的周虹蔚根本掌握不好烙鐵的溫度,不是溫度不夠沒熨平就是溫度過高熨糊了。
“要是不用熨就好了。”周虹蔚這樣琢磨,并把想法告訴了奶奶。“哪有這樣的技術啊?”奶奶當時很驚訝,但沉吟一下,話鋒一轉,“不過電燈以前也沒有,你要真有興趣,就去研究一下吧。”
就是這句話,給了周虹蔚莫大的鼓勵。從那以后,周虹蔚每天的心思都在研究新的縫紉方法上:怎樣能不用烙鐵,又能更舒適貼合、達到各種造型的需要、還要更環保美觀,等等,都是她思考的問題。
經過三十多年夜以繼日地研究、試錯,周虹蔚終于發現,用不同型號的特制線,配合不同材質的面料,再加上各種針法和一定的出針入針角度,這些想要的效果都可以達到。
在周虹蔚的工作室里,不用墊肩依然有型的西裝、不用粘襯自然挺立的旗袍袖領、不用撐襯的蓬蓬裙、不用一滴膠卻完美貼合的鞋子挎包,等等,這些周虹蔚幼年腦海里的“夢想”全都變成了現實。
最神奇的是,這些衣服、鞋包都可以全部水洗、直接晾干就很平整,所有成品內外都看不見針腳,也不用熨燙,且越洗越自然。“仿佛衣物會生長一樣,越洗,線和布的融合越自然,越渾然一體。”周虹蔚說。周虹蔚自豪地說,每一件作品都是她的孩子。每次開始縫制之前,周虹蔚至少需要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磨合面料。
“每塊棉布、麻布、絲綢、錦緞等的物理特性不同,除了一般人關注的材質、花色,它們的內在結構才是成衣效果的決定性因素,比如面料編織時的力度和紋理。”周虹蔚說,另外她還必須研究好它過水前后的狀態,找到最合適與它相融合的材質、線的型號,先去特制線,然后再試各個細節。
當潛心下來做事時,時間總是過的特別快。周虹蔚的女兒時常抱怨母親:“你雖然跟我們在一起,可不是在縫紉就是在搓布,也不跟我們聊天。”聽到這樣的話,周虹蔚也會覺得虧欠了孩子,但對布料和縫紉技藝的執著總讓她情不自禁。每次遇到合眼緣的布料,她都會拿小樣回來,握在手里反復摩挲它的編織紋理、力度,看它過水前后的差別,設計各種造型并尋找合適的針法、縫紉線,不斷實驗,直到這塊布料能達到她想到的各種造型。
和工業化潮流相逆,周虹蔚一直堅持100%的手工縫紉技術。她說:“手,是我最重要的工具,所有的效果都靠這兩只手相互力度、角度的配合實現。”
“機器縫紉雖然快,但它沒有辦法把握每一針的力度、角度。批量化生產只能做到‘縫合’,而不是‘縫好’。”在周虹蔚的定義里,“縫好”,是不用畫線就能把各種材質的縫完全合平順,要直是直,要弧是弧、要貼就貼、要立能立。
最基本的直線、弧線、正圓,是她訓練徒弟們的基本功:在不畫線的前提下將兩塊面料完美結合成用放大鏡都正反面看不到針腳的正圓,才算過關——無論國內還是國際,最頂級的手工縫紉大師都無法達到這個水平。
因為嚴格地把關一針一線,哪怕完成了90%的作品縫偏了一絲都會被她銷毀重做。“有人會問我,縫偏了只要退針出來重縫就可以了,為什么要銷毀?但在我看來,退針會影響布料的物理特性,致使成品最后呈現出來的效果出現偏差,所以必須重做。”
也是這個原因,這么多年下來,周虹蔚的作品數量并不多,不少徒弟更是因她這種對高標準近乎苛刻的要求而選擇了中途放棄。
“在頂級手工縫紉技術領域,真的是慢工出細活。”周虹蔚說,“定制一件作品從設計到完工,最簡單的小件也要六個多月,復雜點的成衣的話需要一年左右,再復雜的禮服等,順利的話也可能要一兩年才能完工。”
周虹蔚目前最得意的作品,是一件白色桑蠶絲針織面料的小外衣。面料輕白柔軟,彈性大,極易變形。然而周虹蔚手上的這件,通體內外非但看不見一個針腳,仿佛布料天然長成了這件外衣一樣,立領、袖口摸上去依然柔軟有彈性,且沒有粗糙的內襯卻挺立有型。
業內專家和多國成衣制作高手在看到它以后,無不贊嘆有加:“彈性這么大的面料,單單不用熨燙就能如此平整就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更別說不用任何粘襯還不變形、不起皺,這種顛覆性的新技術我們從未見過。絕對擔得起‘藝術品’這個名號!”
從人體測量、款式設計、打板裁剪、手工縫制,要進到“收藏級”的作品周虹蔚都是全程親力親為。物以稀為貴,和一般的成衣品牌不同,漫長的制作周期、收藏級作品高昂的價格、仍然供不應求的市場,讓周虹蔚對客戶的要求非常嚴格:“所有找我定制的客戶必須由我信任的擔保人為他擔保,他可以買回去自己穿,可以作為個人愛好收藏,也可以買去做針法研究。我歡迎有更多的人學習、研究我這種手工縫紉技術,也愿意讓人們穿上更舒適合體的衣服。”
200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周虹蔚遇到了一位德國的收藏家,他以六位數的最終價格收購了她制作的一雙只有半個巴掌大點的全麻布小鞋。周虹蔚說:“我當時很驚訝,問他為什么會出這么高的價。他說,這是件足以傳世的藝術珍品,如果現在他不拿到,以后奇貨可居,更難買了。”
果然,這位德國收藏家的眼光很是精準。很快,瑞士、法國、意大利、奧地利等歐美多國的客戶輾轉找到了周虹蔚,求購的產品五花八門,對方給的價格也是越開越高。特別是在意識到縫制鞋子對手的傷害后,周虹蔚不再縫制小鞋,德國人買回去的那雙成了孤品。
周虹蔚說:“我設計的鞋子制作工藝太過復雜,不算鞋面和外包層,單它底面內芯就由十多層麻布納制而成,且每一層的工藝都不一樣,有的工藝是為了舒適、有的工藝是為了結實、有的工藝是為了美觀。不同工藝的疊加更是容易放大失誤,即便已經是我很棒的徒弟,有時候給他們打38碼的樣兒,結果做出來就成了36碼。”
在業內專家看來,周虹蔚親手制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足以傳世的藝術珍品”。面對國際品牌商伸出的“橄欖枝”,周虹蔚選擇了不為誘惑所動。
原因只有一個——她要讓她創新出的手工縫紉技藝留在中國,服務于世界。“我們有那么燦爛的文明,絲綢、紡織、縫紉技術也起源于我國,但為什么包括成衣在內的國際頂級品牌全在歐美?”周虹蔚說,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盡快推出具有“中國風范”的國際頂級服飾品牌。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