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對西方文化的頂禮膜拜 為洋大牌留下了空間
浙江省工商局14日公布,“3·15”前夕工商部門對進口品牌服裝質量抽檢結果不容樂觀,近六成抽檢服裝不合格,其中包括范思哲(Versace)、愛馬仕(Hermes)等多個頂級大牌。
這消息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可謂“彈眼落睛”。筆者仔細地查看了浙江省工商局網站上公布的詳細資料,發現一半的不合格是使用說明(標簽)不合格,表現為:耐久性洗嘜上缺項,水洗圖表不正確等。客觀地說,這不算大毛病。大一點的毛病是纖維含量不合格。最大的毛病是安全指標不達標,但48件不合格產品中,僅pH值不合格2件,甲醛含量超標1件。
當然一直對國際大牌青睞有加的很多消費者會疑惑,國際大牌怎么了?其實時尚奢侈品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會是高質量的代名詞。這是它們的整條供應鏈的設計決定。
隨著時尚產品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供應鏈的發展,時尚產品市場競爭已從品牌、銷售方面的競爭發展成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對于時尚奢侈品行業來說,奢侈品形象的建立和保持,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而生產的規模效應可以在諸多方面為奢侈品行業帶來收益。
為了降低本國高昂的生產制造費用,又增加生產能力,時尚奢侈品集團一般有以下3種選擇: 一是License(特許經營)。這種方式適用于在那些短期內奢侈品集團無法進行直接控制的國家和地區。二是OEM(編注:俗稱“貼牌”生產)。主要選擇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公司,為自己生產加工產品,再全部買下,供應全球或部分國家、地區的銷售。三是開設新的生產工廠。選擇合適的第三世界國家開設自己的生產工廠,自己掌握整條供應鏈。
這三種不同的方法適合不同的公司或者相同的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而采取第三種方法的公司往往具有很強的經濟實力。但是越來越多的時尚奢侈品公司開始采用第三種方法。
考慮到低廉的勞動成本、材料成本以及應對規模越來越大的非洲、亞太市場,在非洲、亞洲開設工廠成為許多時尚奢侈品的首選。以中國為例,有以下優勢:一是勞動成本,二是原材料成本,三是市場開拓。
在中國的確可以采購到比歐洲廉價的原材料,但是為生產時尚奢侈品服務,直接后果就是批量小,時間緊,要求高。給供應商的開發時間很短,而且許多供貨只有幾批,而對于消費者推崇的“限量版”的產品,往往只生產一批,供應商不可能在多次反復生產的過程中改進工藝,不斷學習。并且供貨商在缺乏規模經濟的情況下很難獲得充分的利潤。這些原材料供應商和時尚奢侈品公司建立商業往來的最終目的是增加知名度,擴大影響力,把帶有時尚奢侈品公司LOGO的樣品陳列在其公司的展示柜里,在與其他客戶洽談時展示其實力。對于這樣的合作關系,一旦出現問題就很難加以協調,畢竟供貨商的前提是盈利。而且正是因為時尚奢侈品公司的產品批量小,時間緊,要求高,中國工廠一般對于一件材料只開發一家供貨商,一旦出現什么問題就很難調整。因此會出現有些時候中國工廠“被供貨商牽著鼻子走”的現象。
如果供應商出現質量問題,只要不是致命的,工廠出于按時供貨的想法,必然會進行“挑揀使用”,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挑了一遍不夠數,再挑第二遍,直至選出必需的數量滿足基本的供貨要求為止。中國的工廠是這樣,印度、羅馬尼亞、埃及、孟加拉國、毛里求斯、越南(浙江省工商局檢出的不合格衣服的產地)大概也是如此。
在這種情況下,再奢求什么高質量,無異于癡人說夢。
時尚奢侈品行業與大眾消費品企業有許多不同。在供應鏈的要求方面,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一位的不是節約成本,而是保證服務––把商品及時送到消費者的手中才是第一位的。供應商出現質量問題,成本的損失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可能影響市場供應,那是整條供應鏈部門無法承受的。他們無法向市場部、銷售部乃至大老板交代。
而許多歐美、日本的消費者已經習慣了時尚奢侈品行業的這種情況,一般都了解哪些牌子的哪些產品是時尚奢侈品,其產品就是時尚,不是高質量的,哪些牌子的哪些產品是“經典”奢侈品,不隨時尚而變,但是質量相對高很多。
而中國的許多消費者(甚至包括不少政府部門),接觸這些牌子的時間不長,一廂情愿地認為大牌就等于高質量。其實一直講究高質量、精細化的豐田汽車都出了這么大的紕漏,衣服褲子上面有點問題也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