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服裝產業借助海外需求渡過難關
進入21世紀,對韓國服裝產業的全球化要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展望層面上了,而是以實實在在的現實訴求逼近整個行業。可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業界也沒有什么明顯的變化出現,這是現在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
這種的情況下,紡織和服裝業界不得不面臨同一個問題:僅依靠國內需求已經很難期待更多的未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無論用什么方法,看來都必須要借助海外需求了。
政府職能部門和協會正在履行自身的扶持功能,堅持不懈地長期支持企業參加海外展會,為設計師和品牌進入海外市場創造機會。但是服裝部門卻并不買帳,他們普遍認為政府對服裝行業的理解不足,現實情況是,一些設計在國內的工作開展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何況到國外市場去。政府這樣做的結果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投入產出對比效果。
正準備參加海外展會的某服裝企業也有同感,認為"參展所花費用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但是因為政府的支援水準等原因,使得企業要放棄很多其他選擇,這樣反而更加沒有效率。"這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企業根本不打算向政府提出援助申請。
因為政府和企業間的認知差異,使得著眼于全球化的明晰目標和支撐目標的中心點缺失,因此來自政府的持續扶持被看成了預算浪費,企業的努力也只能停留于自力更生的層面。所以,企業批評說,這在低潮期里,處于了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值此韓國紡織經濟新聞社發刊1000期之際,梳理過去21年間發生在韓國服裝產業中的諸多事情,在確認現實情況正是緣于過去的過程中,可以得出阻礙發展的根源正是政府和企業、紡織界和服裝界間根深蒂固的理解缺失和彼此的不信任。
韓國服裝產業在這21年里,經歷了兩次大困難時期,一次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另一次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通過198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和2002年的世界杯,也曾嘗試過全球化,也曾直面成為全球化國家中一員的機會。金融危機給服裝產業留下了巨大的傷疤,甚至連首爾奧運會和日韓世界杯也沒能喚起特需的剛性訴求,這也使得對全球化的憧憬受挫。
2002年日韓世界杯剛過,當時一個企業的經營者就說:"世界杯特需?雖然不能簡單判斷下結論,但諸如銷售上揚這樣具體的、實質的變化是沒有的。常常是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一席話,讓聽者久久不能釋然。無獨有偶,1988首爾奧運會之后也出現了同樣的反應。當時,輿論紛紛指責"這是個虧本生意,韓國經營國際大賽的經驗不足。"
但當時間走到2009年這個時點上,再回頭看過去的種種,絕不是一個"毫無成果"就可以蓋棺定論的。雖然金融危機的陰云還未散去,但伴隨著服裝產業的虛像正在退卻,"將基礎牢固地夯實"這樣發自業內的自省式的聲音已經越來越高,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新氛圍正在形成。雖然沒有人能未卜先知,但有的時候通過預測,對即將發生的事情建立一個預防方案則是不應該被忽視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