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李寧設計與奧運同行
左智越像往常一樣,背著綠色棉質軍挎包慢慢地走到了辦公桌前。環顧四周,他靜靜地從包中拿出一雙似曾相識的草綠球鞋,然后舉了起來。這個動作立刻吸引了周圍的同事,目光紛紛落在球鞋上——綠色的棉大衣包裹出了鞋的主體,紅紅的五角星雷鋒帽化身為了鞋舌,紅色的Li-Ning LOGO與紅色的雷鋒頭像交互輝映,“為人民服務”字體隱藏于鞋后跟處雷鋒帽般的鐵扣下。這雙鞋的顏色、質地看上去有些類似于普通的軍用膠鞋,但是看上去非常酷——一陣嘖嘖的贊嘆聲立刻傳出。 作為李寧公司的鞋類設計師,左智越樂意看到這樣的成果被人欣賞。而且這個花了他一年心血的產品,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如今,有買家在網上商店出價五千元購買。理由很簡單,它最后只生產了35雙,在奧運會前以限量版發售。設計這么一款球鞋,從成本收益上來衡量的確出力不討好,但對李寧公司來說,目的卻很明確——展現自己一流的工業設計能力。“徹頭徹尾的中國設計讓我感到驕傲。”左對《環球企業家》說。 無疑,左智越們趕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時候,這一市場所出現的井噴效應經常會讓人始料未及。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02年到2006年之間,中國運動鞋和運動服裝的銷售量增加了一倍,而今后五年運動服飾的年銷售額增幅預計會達到20%,一線品牌增長率有望達到35%至40%。左智越本人則親身感覺到市場的巨大膨脹—兩年前,他設計的單款跑鞋在訂貨會上創下15萬雙的奇跡,但隨后23萬雙的記錄則讓左更加目瞪口呆。 而現在,北京奧運會的召開,也給李寧和左智越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盡管李寧不是北京奧運會任何級別的贊助商,但它卻獨辟蹊徑,贊助了瑞典奧運代表團(領獎裝備、訓練裝備)、西班牙奧運代表團及田徑隊、阿根廷籃球隊(訓練服、比賽服及領獎服)、蘇丹田徑隊(訓練服、比賽服及領獎服)等一系列國際體育資源。在國內,奧運奪金最大熱門的乒乓球隊、跳水隊、體操隊、射擊隊也被李寧納入囊中。為了增加曝光率,它甚至別出心裁地贊助了美國乒乓球隊。 看上去這是一連串不錯的交易,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李寧品牌產品銷售額上升34.0%至人民幣42.4億元。得益于專業形象提升,區域性產品規劃、產品的整合營銷加上產品設計中高科技元素顯著進步,帶動鞋產品銷量大幅上升,收入較2006年增長45.7%。服裝產品獲得28.5%的增長,而配件產品則獲得10.9%的增長。作為國內一流的運動公司,在經歷了定位和品牌的彷徨后,借助奧運會的機會,現在李寧把更多的經歷放在設計上,通過這種不可復制的競爭力來打造屬于李寧自身的特點,“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獨立的中國元素是李寧的未來。”李寧專項籃球產品設計師馬迅對《環球企業家》說。 奧運往事 在某種程度上,李寧對設計的重視,正是源自于其對前幾屆奧運會的領獎裝備的準備工作。 “奧運會看起來就像一個表演場,表演性舞臺感將被強化。”李寧服裝產品主設計師張燕說,“你需要讓人一眼看出他們是李寧過去的領獎裝備,還要給人以時尚和現代的感覺。”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張花了4個月完成主題設計,弱化了領獎服中以具體中國龍圖案為主題設計,取而代之采用用細線勾勒的龍型圖案、扇面和鮮艷的色彩等元素。她希望達到一種“優雅的含蓄”。色彩的感覺通常更加華麗。因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一整條龍,形象太具體反而弱化了時尚感,人們需要有特色、抽象、內斂的龍。張認為這種設計改變反映了中國人的自信——你不必要大聲喊出來自己是中國人,這種驕傲感是油然而生的。 這種具體設計思路的改變并非空穴來風。張并不是依靠直覺來主導設計,憑猜測決定服裝的顏色和款式,并且希望用這些填滿零售商的貨架。張數次往返于上海、杭州、成都、綿陽等城市,她拜訪經銷商,面對面地和消費者溝通,詢問他們對李寧的產品印象,并觀察他們買東西,去他們生活和消費的餐廳和街道。 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李寧設計的“極光”中國奧運代表團領獎服裝方案在幾十個競標方案中脫穎而出,最終伴隨中國隊走向領獎臺。設計團隊在設計時,并沒有在電腦上制圖和調色,更多依靠手工繪畫來完成設計圖案并用面料去傳達顏色的感覺。 這對面料的要求自然就提高了很多——不僅要有合適的面料重現織錦和絲綢的歷史感覺,而且還要有時尚感,不能顯得太灰暗,印染和織花等圖案不能影響裝飾效果。面料供應商此前已經提前兩到三年投入研發,但回復起初令人絕望——高科技面料和印花印染會有沖突,他們無法做出種類繁多、顏色一致、功能性俱佳的面料。隨后,尋找面料的實驗過程和工程顯得非常的龐大,前后整整持續了一年才解決問題。 到2007年,李寧又操刀設計了蘇丹、坦桑尼亞田徑隊奧運會跑步服裝。而在此之前,設計團隊從未去過非洲。為了培養這種設計感覺,設計人員幾乎搜羅了所有關于非洲的電影、CD和圖片。而在人體工程學上,非洲運動員的版型與李寧此前的設計完全不同,他們的胯部上體,手腳很長,身材卻非常干瘦,而且非洲運動員對服裝個性需求更加強烈。李寧不得不邀請運動員利用比賽間隙來中國進行復測試穿,來達到滿意的效果。 這項工作龐大而又艱辛—一年中,張燕大約承擔了一百多項有關主題設計,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最艱難的時候我經常想,為什么活總是干不完。”張回憶說,她的壓力如此之大,以至于最殘酷的時候她不得不躲在辦公桌下嚎啕大哭,她甚至曾一度離開李寧公司,閑賦在家調節心情。 第二輪爆發 在香港李寧設計中心的運動贊助項目高級設計師伍寶蓮也重復著類似的工作。伍畢業于英國波士頓服裝學院,此前曾在匡威工作,是2008年國家體操隊和跳水隊奧運會比賽服的設計師。最初,伍和香港設計團隊成員則設立包含設計要素的眾多“主題包”,這些主題包都反映了和代表了未來時尚的主流元素,然后盡可能多的收集最能夠代表這些元素的照片和實物,把他們張貼在白板上,進行頭腦風暴,從中進行方案篩選。 設計團隊在參考李寧此前的眾多主題設計后,發現以龍為主題的設計曾大受歡迎,于是希望從眾多中國元素中篩選出各式各樣代表中國的動物元素,但很快他們發現陷入了一個怪圈,因為設計的東方要素太多了,幾乎堆滿了整個衣服,反而沒有了層次感。在隨后的再爭論中,東西方設計文化的差異開始被放大了——西方設計師更青睞簡約中性的設計,而中國設計師則更希望把所有好看的元素都放進來。“西方人感覺好就去執行,不太喜歡全局概念,然后無所畏懼一步步走,而東方人做事情考慮的更多一些,希望把所有的東西都想好在展開設計。”伍說。 最終大家決定另辟蹊徑——將自己的設計主題構想設定為用“光、舞臺和未來感”。競技體育也是一種娛樂體驗,運動員是演員,而賽場則是秀場。但另外一個困擾的問題隨之而來,即如何統一不同的運動隊的意見以及針對運動特性而對設計進行改進。比如乒乓球隊希望有龍鳳,因為這代表著幸運,但是如果簡單印染上去則太明顯不夠時尚,所以龍需要特殊織造出來;而跳水隊要求面料可以經受巨大的沖擊并盡量減少上濺的水花,而且速干快速滲水,而裝飾用的印染層則會破壞面料層的平滑度影響比賽成績;女子體操隊則希望“好看”,希望用水晶做裝飾,于是設計便添加了施華洛世奇水晶和亮的印花做點綴,這些點綴都放在了運動員特殊的位置,以免在劇烈運動中被裝飾物劃傷;藝術體操隊則喜歡體操服的長袖設計夸張一點,剪裁和圖案要有好的配合,面料需要有很好的光澤性。 這無疑大大增加了面料的選擇和縫制工藝的難度。為了了解運動員真實比賽中對服裝的差異情況,伍寶蓮曾經數次前往國家跳水隊和體操隊體驗運動員的生活。 起初伍寶蓮想用淺色系,但是在觀察完跳水比賽之后,她放棄了原有的選擇,而改用黃和紅。因為淺色跳水服入水之后在燈光照射下會顯得比較白透,容易走光。伍是細節完美主義者,為了增加排水速度,設計師特地在運動員胯部運用了排水橋,增加排水,這排外觀類似于拉鏈的溝槽可以迅速將水排出。她甚至為縫制衣服的針線顏色都做了特別設計。在所有設計方案中,位于運動員胸前的抽象“L”型熒光帶則清晰地表明了,這些設計均延伸至李寧的譜系。 為達到最好的設計效果,設計團隊還為這些圖案特別增加了著色工藝,將以往的熱燙工藝更改為繡標工藝,這樣效果看起來會更亮。衣服的拉鏈則采用了特制的金屬環形設計,拉鏈頭的設計很容易讓人想起金鑲玉的奧運獎牌。最終設計定稿的比賽裝備被李寧奧運后勤支持部門訂制化柔性生產起來,與常見的服裝5個標號相比,這些特制的服裝有多達13個特別號碼,以保證最后的專業特性與展示效果。伍專門負責圖案設計的同事們甚至特別設計了出現在運動服上的字體,一種銀色線束感裝飾的斜體字則被創造出來——其設計來自“未來感”的電子光束和電阻電路。 回歸核心 設計師們工作所在的地點,是屹立在北京郊野的Lining Town。這里看起來更像是一個運動公園,馬路被刻意設計成跑道,它甚至還擁有數個標準游泳池、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這作為設計靈感的誕生地,這家體育公司持續不斷地在“中國設計”上壓下大大的籌碼。設計師們從各個領域尋找創作靈感,從超現代風格的建筑、中文篆書漢字、奧迪跑車到斯特拉迪瓦里家族制作的小提琴上的圓弧線,無所不包。設計辦公室的一面墻壁上展示著李寧公司曾經制作的每一雙球鞋和服裝,而工作間和圖書館里則堆滿了設計草圖。設計室對絕大部分來訪的客人甚至是大多數李寧公司的員工來說都是禁區。公司用嚴厲的口吻在大門的標示牌上寫道:閑人免進。 通常理想的設計往往整合了多個部門的成果,市場調研部門預測了流行趨勢和色彩,材料部門則為產品設計提供了足夠多的問題整合方案。而在李寧,設計師似乎主宰了這一切——設計部門的管理層一般情況下都是根據設計師的個人專長而下派設計任務,而且一旦確定項目,就不再干涉具體操作,同時也會要求其他部門全力支持。 因此被賦予極大自由的設計師在李寧看起來似乎都無所事事——每天瀏覽服裝類網站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