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紡織服裝“成本倒逼” 產業轉移之風漸起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產業轉移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這也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的一大表現
目前,在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重重壓力之下,我國紡織服裝產業悄然加快向中西部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轉移的步伐。
“成本倒逼”激發產業轉移
“由于招不到工人,公司的5條成型生產線一度縮減至2條。”東莞清溪吉興鞋廠的人事部經理對于“民工荒”顯示出無奈。
其實,“招工難”只是當前沿海一些企業遭遇生存困局的一個方面。今年以來,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成品油價格居高不下,煤電油運力緊張、原材料價格頻漲……中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系列困難和不確定因素,刺痛了加工制造業最為敏感的成本“神經”。
同時,近年來,人民幣升值不止進一步擠壓了出口企業的利潤。有關資料顯示,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業的利潤率下降3.19%、2.27%、6.18%。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調查顯示,今年一季度,江蘇、浙江、山東等6個省市,紡織行業中三分之二的企業平均利潤只有0.62%。
加上一系列促進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的政策出臺,節能減排和勞動合同法陸續實施,環境保護門檻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等勞工權益有了強制約束。各種復雜因素累加的高成本,激發了新一輪產業轉移的興起。
從歐美到日本,到“亞洲四小龍”,到中國東南沿海,再到中國中西部,世界產業轉移的最初動因都是為成本所逼。
“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產業轉移是很自然的態勢。有效配置資源,開拓市場,將生產加工環節有選擇地遷移到成本相對較低或靠近終端市場的地區,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過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
東部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移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速推進,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聯系日益增多,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日益擴大,國際之間、國內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產業轉移加速。
國際產業轉移的重心開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業、由初級產品向新興工業、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轉移的層級也越來越高,跨國公司不僅轉移加工制造環節,而且正在將地區經濟總部、研發設計等高端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實行新的全球戰略布局調整。
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引進外資項目辦副處長張建功認為,“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高峰期,也是我國東部地區產業升級的重要機遇期。”
面對國際國內這一激烈的競爭態勢,東部沿海地區必須痛下決心,為新一輪的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騰出發展空間,加速推進本地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
目前,沿海地區已進入工業化后期,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要求日益增強。為此沿海省市紛紛調整功能定位,正在催生以知識為內容的新興產業。
在我國重服裝名鎮——虎門,政府提出了“創新發展”的思路,設想將一些服裝產業等技術含量不很高的產業用地置換出來用于發展高新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
浙江溫州也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溫州的產業結構要轉型,要從服裝產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電子、機械等高科技產業轉化。
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將進一步加快其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步伐。
政府政策推動產業轉移
產業轉移的發生,除了市場環境的惡化外,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動,也加速了紡織服裝產業的轉移。以往沿海地區為招商引資而向企業提供的種種優惠,如今都被無情地取消了。
“如果只是外部環境的惡化,也許我還會希望通過貸款等方式咬牙挺過去,但政府的態度讓我們明白,我們在這里已經不受歡迎了。”廣東東莞一服裝企業負責人表示。
“溫州的土地資源非常緊缺,目前在溫州,服裝企業用地政府堅決不批。于是這些服裝企業開始向江西、安徽等地轉移,”原溫州服裝商會秘書長汪家福說。
富紳集團董事長陳成才表示,“沿海的一些地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很多企業發展起來了,積累了不少資金和經驗。密集型的用人產業已經被資金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所取代。在整個政府官員的觀念當中,服裝行業已經沒有改革開放的時候那么重要。”
另外,十年來,中央政府曾提出過“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但微觀企業層面的規模性遷移還是要依靠市場的自身力量去發動。商務部兩年來啟動的“萬商西進”工程,開始得到眾多企業的響應。但與以往不同的是,當前的情況已不再是政府一廂情愿,而是更多企業為自身發展需要主動西進。這也使得中部招商引資工作真正躍上了新臺階。
在第十屆寧波國際服裝節期間,浙江省、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陜西省、深圳市、杭州市、寧波市的服裝協(商)會相聚中國服裝名城寧波,就區域合作與協同發展問題達成共識,主要討論的就是產業轉移問題。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推動下,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正形成一種大趨勢。
產業轉移正形成大趨勢
“過去招商引資,感覺像挖人墻腳;現在招商引資,各地都非常歡迎,都是座上賓。”今年“兩會”期間,時任江西省合作辦主任譚曉林的一席話,頗能代表目前中部省份官員的心態。
近幾年,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紡織服裝企業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在此過程中,國內一些知名企業捷足先登。如浙江培羅成集團公司計劃遷往湖北宜昌,浙江象山定點加工生產“阿迪達斯”、“老人頭”、“耐克”等世界著名品牌的服裝企業計劃遷往江西鄱陽,山東如意集團投資40億元在三峽庫區的萬州建設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緊密紡基地,上海三毛集團落戶重慶,雅戈爾15萬套西服在重慶下線,浙江華孚紡織集團公司收購阿克蘇紡織廠。
而中部省份積極做好迎接沿海紡織產業轉移的準備。六省的《十一五規劃綱要》里,都將紡織服裝業放在本省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地位,如河南提出要建立全國重要的新型紡織工業基地,湖北省提出到2010年紡織工業銷售收入力爭達到1000億元。
據中國服裝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東部地區生產開始收縮;中部地區產量同比提高了30%左右。河南、湖南、安徽、四川等內陸省份已經成為服裝企業投資活躍省份。
《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2005—2006》預測,未來五年紡織業向中西部的轉移將達到高峰,我國紡織行業的區域分布將重新構建。
產業轉移促進產業升級
這次沿海地區產能的轉移并不是把過剩的、落后的設備轉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種產業升級的轉移,符合在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的背景下,政策鼓勵支持的方向。
“轉移并不意味著放棄,”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新聞中心主任孫淮濱表示,大部分企業把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基地轉移到了中西部,而在東部轉做高端產品。
孫淮濱特別強調了“梯度”二字,轉移是出于比較成本優勢的考慮,并不是生產能力的簡單遷移,而是“升級型”的轉移。梯度轉移的目的,就是在東部和中西部形成“區域互補”優勢,實現紡織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表示,服裝行業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的步調在加快,有助于思考如何更好地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在貫徹“創業富民、創新強省”戰略中做好“留什么、放什么”工作;對于中西部來講,誰更好更早地做好產業轉移的相關準備,如產業鏈配套的建設、生產管理技術的引進、服務承諾的到位,誰就能最終分享到更大的機會。
他指出,“地區間的產業轉移會進一步快速發展,這一輪產業轉移將一直伴隨國家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延續下去,直到區域間的發展差距、產業梯度差異縮小到一定程度,產業轉移至少會持續十年以上。”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產業轉移還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這也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大表現。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