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市“綢都”絲綢大戲跌宕起伏
運用新技術延伸產業鏈融文旅互動
“春蠶收入1.1萬元,今年栽桑養蠶的總收入將超過5萬元。”7月10日,南充市南部縣建興鎮回龍庵村吳永松領到春季繭款后,高興得合不攏嘴。
同一天,在南充市高坪區都京鎮佳合紡織有限公司,一批出口日本、韓國、印度的生絲整裝待發。“一年產生絲180噸,其中80%以上出口國外,公司生產的蠶絲被在北京、天津、石家莊市場供不應求。”公司董事長任佳偉笑瞇了眼。
中國綢都南充有3000多年栽桑養蠶的歷史,5年前被授予“中國綢都”的名號,是西部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地區。時光荏苒,南充在堅守中求變,把絲綢大戲唱得跌宕起伏。
新品種新技術力促桑繭“雙百萬”
“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杼聲”。曾經鼎盛一時的南充絲紡行業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走下坡路。2006年,國家實施“東桑西移”戰略,南充市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啟動實施了蠶桑“百萬工程”,即通過3—5年的努力,實現桑繭“雙百萬”,即全市桑樹總量達到100萬畝,產繭100萬擔。
據省農科院蠶研所所長肖金樹介紹,近年來,南充市育成推廣優良新蠶品種24對,實現了蠶品種三次更新換代;保存有桑樹品種資源700余份,是我國西部地區保存種群最豐富、數量最多的桑樹基因庫,育成優良新桑品種10余個,良桑覆蓋率占全省60%。
針對農村缺乏勞動力,農戶只栽桑不養蠶的尷尬,南充科研部門大力推廣省力化繭臺、紙板方格蔟等省時省力的新技術,提高了農戶養蠶的積極性。去年,西充縣義興鎮神宮埡村村民王俊聰不但撿起了丟棄了多年的栽桑養蠶行當,且擴大了養殖規模,一個人栽桑養蠶19畝,養蠶10多張,年收入超過10萬元。
由于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運用,去年全市產繭達到了1600萬公斤,蠶桑產業實現總收入3.5億元,成為農民重要的增收產業之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