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在“加薪潮”的后盡
富士康加薪引發了多米諾效應:加薪潮涌。中國的低勞動力成本時代正在逐漸成為歷史。但這并不會意味著“中國制造”的終結,相反,經過這次沖擊的選擇,“中國制造”會變得更加有競爭力。
今年上半年以來,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上海等省市先后上調了本地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都在10%以上,部分地區甚至超過了20%。最低工資的大幅提升,讓那些依靠“低工資、低成本、薄利潤”運營的制造企業感受到了壓力。不少企業需要對現行工資進行較大幅度提升,以達到標準的要求,這就嚴重擠壓了它們本已微薄的利潤,一些企業甚至面臨著虧損、倒閉的危險。
更令企業擔心的是,本次“最低工資”調整僅僅是勞動力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序曲,我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正在終結。隨著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轉變,即使“最低工資”不進行調整,企業要想繼續用低廉的工資雇傭到員工也會變得越來越困難。此外,勞動者維權意識的覺醒,也將推動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
面對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不少學者和企業管理者認為這會帶來“中國制造”的終結。事實上,用工成本的上漲對于中國制造業企業既是一次嚴峻的挑戰,也是一次轉型升級的契機。
空間轉移:把工廠搬到內陸
由于沿海一些發達地區的生活成本不斷提升,勞動力成本提升的壓力也較大。與此相反,內陸欠發達地區的生活成本則相對較低,且勞動力資源相當豐富,因此,在相對長的一段時期內還能夠維持相對較低的工資水平。
過去,由于受到交通不便的困擾,加之政策優惠的劣勢,這些內陸地區直接招商引資的難度較大。但是近年來,隨著大規模基礎建設的進行,內陸部分地區的交通運輸已經大為改善。而且由于內陸地區迫切渴望經濟發展,因而會對直接投資的企業給予相當優惠的條件,在政策方面已經優于沿海地區。此外,隨著我國對外出口的壓力逐漸增大,內需市場的爭奪必將成為下一輪企業競爭的焦點。在這種背景下,一些交通比較發達的內陸地區就擁有了比沿海更好的設廠條件。綜合以上各點考慮,在交通較為便利、基礎設施較好、政策較為寬松的內陸地區設立廠區,可以成為制造業企業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一個可行選擇。
江西南部的贛州,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向來是珠三角地區的重要勞動輸出地,每年約輸出勞動力200萬。但同時該地的生活成本還不到珠三角地區的一半,因此即使是低于珠三角地區最低標準的工資水平,在贛州依然是十分有競爭力的。但過去由于交通不便和缺乏政策優惠,贛州對投資的吸引力較低,只能尷尬地扮演勞動力輸出地的角色。
近年來,贛州的交通已獲得很大改進,全市的高速路已達1000公里,贛州到南昌、深圳、廈門的高速鐵路也正在籌劃中。在高鐵建成后,贛州將和這些城市形成兩小時的交通圈。這將使得曾經封閉的贛州變得豁然開朗,產品向外運輸的成本也大大降低。此時,贛州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優勢就可以有效地凸顯出來。加之新一屆政府班子對于直接投資的優厚扶持政策,贛州正在成為勞動力密集的制造加工企業設廠的理想地點。
事實上,已經有一批知名企業看到了贛州的機會,開始在此設立廠房。今年5月底,世界500強之一的偉創力公司正式宣布將在贛州建立電源生產和服務設施。而此前,偉創力在國內建立的25個廠區都在深圳、珠海、上海等沿海地區。贛州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將為偉創力贏得極大的低價優勢,而搶在同行之前的到來又將為其博得不少政策上的特殊優待。
技術轉換:借機更新設備
在推動企業空間布局變化的同時,技術的轉換也應當提上議事日程。尤其是對于一些不具備廠址遷移條件的企業(比如對本地政府資源依賴較多的民營企業),積極推進節省勞動力的設備的使用,將是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重要途徑。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由于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很多制造業企業不愿意利用效率更高,但資本密集型程度較高的技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讓企業獲利的同時,也阻礙了企業技術更新。因此,在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制造業企業抓住時機,完成設備更新和技術轉換,并非只是權益之計,而應該被看作是為企業進一步發展所做出的戰略準備。哪家企業轉得早、轉得快,就可能在接下來的競爭中獲得更多機會。
浙江湖州是傳統的紡織業重鎮。但多年來湖州的紡織業企業普遍使用的卻是老式加捻車。與新式的倍捻車想比,加捻車使用的人工、材料都較多,且單位時間內的產出也較少。雖然設備的落后嚴重制約了湖州紡織業企業的發展,但是由于倍捻車的購置成本要比加捻車高得多(購置1臺倍捻車需要13萬元左右,而購置1臺加捻車只需1萬元左右),而且過去的勞動力成本過于低廉(2007年以前,湖州紡織業工人的小時工資僅為2.5元),因此很多企業都不愿意放棄陳舊的加捻車而使用倍捻車。
近年來,湖州的紡織業工人工資大幅上漲,一路飆升到了4元以上,較2007年漲幅達60%以上。在這種形勢下,一些企業開始認識到設備更新的必要性,率先淘汰了加捻車,轉而使用倍捻車。這種轉換,不僅使得這些企業規避了勞動力成本大幅提升的影響,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而在和同行的競爭中贏得了先機。而那些固守舊技術的企業則陷入了工資上漲導致的困境,錯失市場機會。
利潤區轉變:向研發和銷售要利潤{page_break}
目前,我國制造業的利潤主要來源于產業鏈中端的加工制造環節。但從整條產業鏈來看,這一環節的利潤率水平是最低的,平均僅為5%。而位于產業鏈上游的設計、研發,以及下游的銷售環節,利潤率則要高得多。這就是著名的“微笑曲線”。
無論是空間上的轉移,還是設備上的轉換,雖然都可以成功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對企業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其本質都是在制造環節內部兜圈子,不可能讓中國制造業企業走上高利潤之路。因此,那些謀求獲得高利潤、獲得世界市場領導地位的企業,應當率先將目光移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向研發要效益,向銷售要效益。
廣東是我國玩具的重要加工制造產地。然而在本輪勞動力成本上漲的過程中,我國的玩具加工企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據統計,工資的上漲導致廣東玩具企業的成本上漲了8%左右。能否將這8%的增加成本分攤到價格中去呢?答案是不能!由于玩具制造的國際競爭十分激烈,一旦提高出廠價,客戶訂單就會被越南、孟加拉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加工企業搶走。在這種條件下,我國的玩具加工企業就只能盡可能壓縮成本,來“擠”出利潤。這種“擠”利潤的方法有效嗎?從目前的資料來看是有效的,一些玩具企業通過轉移生產地點、升級設備,硬是在艱難的條件下擠出了利潤。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企業的行為盡管有效,但未必最優。事實上,從利潤的分割來看,制造階段獲得的利潤本來就少,因此無論怎么擠,也增加不了什么利潤。但換一個角度想,既然制造環節增加不了利潤,為什么不試著向設計、營銷環節要利潤呢?
美國著名的芭比娃娃的真實出生地并不是美國,而是中國。廣東是芭比娃娃最重要的生產加工地,而美國只是負責產前設計和產后營銷。但是從利潤分成上來看,在美國售價為10美元的芭比娃娃,在中國的出廠價僅為1美元。即使按照10%的制造利潤率計算,通過生產一個芭比娃娃,中國的企業獲利也不超過0.1美元。而美國的玩具企業,通過控制研發和銷售,則能輕易地從每個芭比娃娃獲取近9美元利潤。目前,中國企業爭取利潤的努力都主要集中那個0.1美元上,而對于9美元的部分則視而不見,這顯然是不明智的。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有某家企業,率先從集中于加工制造轉向研發和銷售,就能創造出遠遠超過同行的利潤水平。
也許,有的企業管理者會說,現在制造業的利潤已經很薄了,哪里有資金來花在研發、營銷上啊?確實,用有限的資金來投入研發、營銷,對于一些制造業企業來說是困難和痛苦的,但是完成利潤區的轉換卻是企業必須經歷的陣痛。熬過去的企業,等待它們的是美好的明天,而熬不過去的企業則將淪為犧牲品。這就是殘酷的進化、殘酷的選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