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紡織第一要務抓自主創新
今年是落實“十一五”發展規劃的最后一年。盡管近兩年中國經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但湖南紡織經濟運行質量和發展速度仍好于預期,特別是在《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及“保增長、調結構、轉方式”等一系列政策出臺后,湖南紡織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
湖南紡織確立的“十一五”發展目標是: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利潤年均增長18%,稅金年均增長20%,發展規模總量棉紡達400萬錠、苧麻紡20萬錠、織機4萬臺,棉紗70萬噸、布6億米、服裝3億件(套),2010年工業增加值165億元。“十一五”前4年的經濟數據顯示,湖南紡織行業工業增加值已實現年均增長23.8%,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5.8%,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6.8%,利潤年均增長30.6%,稅金年均增長36.09%,遠遠超過了“十一五”規劃的目標值。到2009年底,湖南紡織規模總量棉紡已達400萬錠、苧麻紡16.86萬錠、織機4萬多臺,紗產量65萬噸、布4.86億米、服裝1.73億件套、苧麻紗9543噸。這些指標大多數都接近“十一五”目標。今年1~5月,湖南494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15億元,居全國同行第14位,同比增長31.28%;完成銷售產值211億元,同比增長28.59%;在六大子行業中,服裝產銷同比增長31.1%和25.66%;棉紡產銷增長24.14%和22.98%;麻紡產銷增長16.5%和16.24%,針復制品產銷增長25.21%和 24.66%;化纖產銷增長48.98%和45.16%;紡織機械產銷增長183.36%和104.79%。全行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06億元,同比增長 37.53%;實現利稅9.96億元,增長35.33%;其中利潤5億元,增長59.52%。由此可以看出,企業贏利能力普遍增強,經濟運行質量和發展速度好于預期。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一是產業集聚效應凸顯。“十一五”以來,經過幾年的培育和發展,湖南紡織產業集聚程度逐步提高,形成了一批有較強產業集聚效應和行業帶動效應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目前,已有株洲蘆松服裝批發市場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中國服飾名城”、 “中國女褲名城”稱號,益陽市被授予“中國麻業名城”稱號。常德棉紡織、益陽麻棉紡織、株洲紡織服裝等3個產業集群被列入湖南重點產業集群,形成了華容棉紡、漢壽苧麻紡、藍山毛針織等8個紡織產業基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優化了紡織產業區域布局。2009年,長沙、岳陽、常德、益陽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主營收入281.5億元,占全省的67.2%,實現利稅13.1億元,占全省紡織行業利稅的65.5%。
二是一批骨干企業脫穎而出。“十一五”期間,一批民營骨干企業異軍突起。如湖南東信集團已發展為擁有65萬紗錠、5000臺布機,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大型紡織龍頭企業,華升集團、夢潔家紡兩家企業成功上市,其開發的高端產品稱雄歐美高端市場。圣得西、忘不了、派意特、金鷹四大服裝企業進入全國服裝企業“百強”。這些骨干企業不僅在當地產業集聚地發揮了龍頭作用,而且都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在全球金融風暴中搶抓機遇,逆勢而上,促進了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
三是項目建設促產業升級。2006~2009年,湖南紡織技改投入年均增長38.22%,加快了企業技術上等級、設備上水平、產品上檔次的結構優化進程。如常德云綿集團投資6億元建設云錦紡織工業園,全部采用緊密紡、自動絡筒機、新型噴氣織機等先進設備;湖南東信集團投資5.5億元引進10萬錠高檔精梳棉紗技術升級改造和新工業園建設;長沙銀太投資1.8億元建設10萬錠高檔精梳棉紗項目;華升集團苧麻紡織節能減排技改項目;夢潔家紡新工業園項目;圣得西投資5.24億元建設圣得西時尚產業園項目等等。今年1~5月,湖南紡織企業完成投資29.5億元,同比增長21.29%;施工項目287個,同比增長 87.58%;新開工項目95個,同比增長46.15%;竣工項目132個,同比增長325.81%。這些項目以高新技術、節能降耗、低碳環保為主,優化了產業結構,提高了效率,為湖南紡織產業增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自主創新亮點頻頻
“十一五”期間,湖南紡織把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第一要務來抓,湖南紡織科技創新亮點頻頻。
一是加快了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和創新平臺的建設。“十一五”以來,湖南紡織服裝行業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博士后工作站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這些由企業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聯手建設的技術中心,已成為企業自主創新的研發中心和創新平臺。
二是不斷推進重點領域的科技攻關,大力促進企業與科研院校聯手,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轉化。2007年,明星麻業與中國麻科所聯手,實現了苧麻生物脫膠技術的重大突破,開創了苧麻清潔生產的新紀元。2006年,株洲雪松麻業經過科技攻關,研發出了300 公支超高支超薄純苧麻面料,一舉打破了由日本企業保持的160公支的紀錄,并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評為2007年度中國紡織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由華升洞庭麻業承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的“高檔超高支苧麻面料加工關鍵技術課題”通過了國家鑒定。由湘維承擔的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超強聚乙烯醇纖維(VF-6特種)制備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通過湖南省科技廳驗收。由中泰特種裝備公司與東華大學聯合研發的“凝膠紡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及其連續無緯布的制備技術產業化應用技術”項目獲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由洞庭麻業與東華大學聯合研發的“舒適性超薄苧麻面料系列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項目獲 2009年度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十一五”前4年,湖南紡織實現科研成果300多項,開發新產品500多個,通過研發和創新促進了企業產業鏈向“三高”(高技術、高品質、高附加值)延伸,企業的產品檔次和效益明顯提高。2009年,全省規模以上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20.07億元,同比增長 127.07%。
品牌戰略初見成效
“十一五”期間,湖南加大了自主品牌建設的力度。2008年湖南省紡織行業辦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等部門共同制定了“創品牌三年滾動計劃”,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管理工作,實施品牌戰略,爭創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湖南省名牌、湖南省著名商標,出口企業爭創中國出口名牌和湖南省出口名牌。2009年有16家紡織企業申報了湖南省名牌產品,其中有12家企業被認定為湖南省品牌,晚安家紡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原來不太注重創品牌的紗線坯布企業也相繼實施品牌戰略,近兩年東信、云錦、杰新、洞庭、龍源、寶麗、建輝、派意特等獲湖南省名牌稱號,派意特、神州龍、龍源、寶麗獲得湖南省出口名牌稱號。此外,華城紡織等 12家企業被授予“湖南農業產業化(紡織類)深加工龍頭企業”稱號,廣源麻業被授予“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稱號。
“十一五”期間,湖南紡織新增中國名牌2個、中國馳名商標7個、湖南省名牌20個、湖南省著名商標22個、湖南省出口名牌7個。隨著企業名牌產品知名度、美譽度的提高,名牌產品的商業價值也顯著提升。圣得西、忘不了公司喜獲中國馳名商標后,加盟商紛至沓來,當年訂貨量陡增60%以上,一些省市高端百貨商場也拋來“繡球”,歡迎這2個品牌進駐。品牌的提升為企業帶來了市場的擴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