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貿服裝企業接單接到手軟無利可圖
幾天前,上海大虹橋服裝服飾出口創新基地呱呱落地。這是政府希望通過創新推動上海外貿轉型的一項舉措。
盡管金融危機陰霾正逐漸消散,但今年上半年申城紡織服裝出口75.92億美元,雖比去年同期增長12.15%,可增幅遠低于同期全市外貿出口平均增幅21.35個百分點;紡織服裝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跌至9.09%,比去年又下降1.67個百分點。
服裝服飾出口企業生存之難,如今已是公開的秘密。上海外貿企業的未來,究竟在哪里?
徘徊在十字路口
某民營服裝出口企業總經理,被問及當下紡織服裝出口現狀,這位總經理坦言,雖然今年以來服裝出口訂單有所增加,沃爾瑪等國際買家手里的訂單多得是,甚至出現訂單發不出去的奇特現象。這是因為國際買家價格出得太低,而如今匯率波動、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漲價、環保壓力增大等,均大大壓縮了出口企業的贏利空間。像他所在企業盡管去年出巨資購買生產效率更高的服裝機械,但現在的出口凈利率也只有1%-2%。談及未來,他有些迷茫,認為即便再努力,能維持3年到5年已經不錯了,至于將來,可以預料的結果似乎只有關門走人這一條路。
據調查,目前上海有進出口業績的3萬多家外貿企業中,沒有或很少有生產制造功能的外貿企業比重正逐步上升,原因是生產和勞動力成本持續遞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降生且以工貿結合為特征的工貿公司、工業自營出口企業,如今相當大一部分已演變為純粹的貿易公司,如同昔日滬上專業外貿公司一樣。前些時,記者走訪申城某知名工貿公司,該公司負責人告知,過去公司擁有20多家全資或控股紡織服裝工廠,而如今已一家不剩。但即便如此,企業經營仍十分艱難,去年出口凈利率僅0.7%。
紡織服裝歷來是上海外貿出口最重要的大類出口商品,就是在受到金融危機沖擊的困難條件下,去年申城紡織出口仍達到152.66億美元,占當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10.76%,為僅次于信息通信產品的上海第二大出口商品。
紡織服裝業雖是傳統產業,但并非夕陽產業,無論國際國內,紡織服裝永遠有市場。不過對多數上海外貿企業來說,如今正徘徊在十字路口,繼續出口,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而另辟蹊徑,出路又不知在何處。
創新點燃希望
市商務委副主任王新培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上海作為我國最大貿易口岸并正在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缺的不是“體力”而是“腦力”。他解釋說,以紡織服裝出口為例,現在各地幾乎都是貼牌加工,賺一點辛苦可憐的“體力”錢,上海企業不能再這么做,這不是上海的方向。上海外貿出口的希望是依靠“腦力”和創新。
不同于工業生產,列入服務業范疇的外貿企業,該如何舍棄“體力”進行創新呢?
在浦東一幢辦公樓內,上海協大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雨華介紹了從外貿代理出口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商)轉變的過程。與國內絕大多數外貿公司一樣,長期以來協大公司也是一個“二傳手”企業,即按照國外企業給的毛針織服裝樣衣給國內工廠生產,然后出口海外。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低價競爭日趨激烈,公司亟待解決出路問題。當時,擺在協大公司面前有三條路,一是自辦工廠,走工貿一體化之路,但需很大投入且要有優秀生產管理人才,但協大無此能力。二是搞外貿代理服務,但因風險很大且不易控制,也被否定了。三是力爭成為中國最強毛針織資源整合者,核心內容是搞ODM,為國際買家提供設計、打樣等延伸服務。
從2005年起,協大公司開始建立起自己的毛針織服裝設計研發中心,同時與北京服裝學院等國內5所高校開展設計合作。過去,該公司接單能力較弱,因為基本上都由國外買家拿來設計圖案和樣衣,而如今從面料、流行色、款式的選擇和設計,由協大公司提供一攬子服務,對外接單能力明顯增強。與5年前相比,這家企業平均每件毛針織服裝的出口利潤,提高了近6成。
做外貿出口業務,并非一些人想象的一手來一手去那樣的皮包生意,似乎與創新毫無關系。作為后來者,上海新聯紡進出口有限公司同樣嘗到了創新的甜頭。自去年起,這家企業成立了打樣中心、設計中心和面料研發中心。去年秋季廣交會和今年華交會上,新聯紡設計師攜帶自己設計打樣的樣衣坐鎮展臺,嗅覺靈敏的國外買家立刻前來商談,英國、列支敦士登等國買家還下了訂單,其價格比OEM(貼牌生產)有一定幅度提升。
還要“賽先生”領路
我國外貿出口發展到今天,雖已是世界第一,但數量和金額居全球之冠,并不能與核心競爭力簡單畫等號。前些時記者到一些外貿公司采訪,感覺到絕大多數外貿企業之所以有些彷徨,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某種支撐力。好比支撐高樓大廈聳立不倒的是鋼筋而非水泥,支撐外貿企業長盛不衰的力量理應是“賽先生”(科技)而不是低價競銷。
應當看到,經過多年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外貿出口仍多為傳統勞動密集型商品,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低,處在出口價值鏈的低端。同時,我國外貿出口是以資源、能源消耗高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和環境生態的較大損害為代價的,而且我國很多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占有率已達到較高水平,再要維持過去的高增長率已難以為繼。因此,如果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以科技支撐出口,我們的外貿企業就難以把握自己的未來。
正是看到了這種危機,11年前,上海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申城外貿企業中設立技術中心,每年投入數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為企業外貿出口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如設立通過CNAL認證的國家級認可實驗室,開展紡織品測試服務和服裝成品外觀檢測服務,其出具的檢測報告已得到各國及多數跨國公司認可;設立紡織面料研發中心,研制開發新的梭織面料,如抗皺、防水、防霧、阻燃、抗靜電、防紫外線等功能性面料,以支持各業務部門對外接單;成立服裝設計打樣中心,去年該設計打樣中心設計的服裝新款式多達3500多種,樣衣1.75萬件,并帶動1000萬件服裝出口。去年,絲綢集團股份公司以ODM形式出口賺得的利潤,占企業利潤總額的七成,而5年前企業利潤的八成來自OEM。需要說明得是,OEM平均出口利潤率只是ODM的1/3-1/4。除此之外,絲綢公司還組建起一支69人的質量評估與控制隊伍。目前,研發設計和技術服務不僅覆蓋了整個企業,而且已開始向社會開放,如一家法國公司已委托絲綢公司研發設計400件新款樣衣。
政府要授人以漁
從上海自身來說,國際貿易中心并不僅僅是貿易額的增加,更重要和更緊迫的任務是對外貿易的質的提升、外貿出口發展方式的成功轉型。當然,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主體,不過,上海外貿企業的轉型,同樣離不開政府作用的發揮。
政府作用的發揮,固然主要應體現在環境營造和政策引導上,但也離不開具體的扶持措施。如同教人捕魚,政府的職責不是越俎代庖自己動手抓魚,而應當教人抓魚的本領。同樣,幫助外貿企業轉型,以往的做法往往是對出國參展、貿易推廣給予資助,其實際效果雖有一些,但并不明顯。從去年起,市商務委轉而以扶持外貿企業建立設計打樣中心為重點,幫助21家外貿企業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顯然,此舉將力氣和有限的財力用到了刀口上,促使一些企業開始向貿易創新方向轉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