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誠信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
“誠信”是儒家所一貫提倡并力求踐履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儒家誠信思想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范疇,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它的存在和演變不僅對古代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傳承起到過非常巨大的影響,對于中華民族誠信不欺、講求信用的文化傳統的形成,對于理想人格的培養,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儒家誠信思想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社會的正常發展和繁榮是必不可少的,對現代的企業經營管理也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借鑒意義。
儒家誠信思想的內涵
誠信是儒家思想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同時也是儒家所一貫提倡并力求踐履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信”是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墩f文解字》解釋:“信者,誠也,從人言”。唐代著名學者孔穎達在注疏“講信修睦”這句話時說:“信,無欺也。”
儒家理論思想體系中的誠信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其主要有三層意義:其一,“誠”作為哲學范疇,是為真實,亦即真實無妄的本然之道,系指宇宙萬物之實有而言,不誠不能有萬物,即所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其二,“誠”作為道德范疇,是為誠實,這是為人的基本素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就不能安身立命?!洞髮W》將“誠意”列為“八條目”之一,而《中庸》更把“誠”視為一切德行之本。其三,“信”作為道德范疇和行為規范,是人內在之“誠”的外化,體現為社會化的道德踐行,亦即取信于人。故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譬如牛車沒有套牛的橫木,馬車沒有套馬的橫木,車子怎么可以行走呢?因此,“誠”與“信”的結合,正體現了儒家所強調的為人必須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和知行合一的道德思想。
儒家誠信思想的現代價值
到了現代,誠信的含義已經演化成為誠實守信、遵守諾言和真實負責。它的存在和演變不僅對古代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傳承起到過非常巨大的影響。經過歷代思想家濃縮而形成的誠信思想精華,對于中華民族誠信不欺、講求信用的文化傳統的形成,對于理想人格的培養,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在社會的諸多領域發揮過重要作用,而且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的正常發展和繁榮也是必不可少的,對當今的誠信建設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儒家誠信思想的現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提倡和弘揚誠信思想,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養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形成和建立。
儒家的誠信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提倡和實踐,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人生哲學的基本理念。在現實生活中,誠信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人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只有那些信守承諾、誠懇老實、言行一致的人,才會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愛戴,也才能立足于社會。在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倡導和遵從誠信原則,有助于人與人之間、個人和社會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有助于合作、信賴關系的建立,有助于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形成,也有助于人的全面發展。
有助于促進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
提倡和弘揚誠信道德,有助于推動政治道德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有助于促進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
誠信作為基本的立國立民之道,今天對我們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迪價值。
提倡和弘揚誠信思想,有助于規范經濟活動,形成誠實不欺、公平交易的道德氛圍和社會環境
誠實不欺,信守承諾,遵循契約,在經濟活動中尤為重要。現代社會,普遍的誠信是保障經濟活動正常進行并保持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因素。我們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但是法制經濟,也是道德經濟,因此,所有的經濟活動既要遵守法律規范,也要遵守道德規范。而誠信,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道德規范之一,對于經濟活動具有普遍的規范和約束意義。
市場經濟是通過公平競爭與合作的經濟交往關系來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經濟方式,是一種以等價交換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形式。在雙邊或多邊交易中,誠信的鏈條或紐帶一旦斷裂,就會給行為雙方或多方造成利益損失,并造成市場運行機制的破壞和市場秩序的混亂。因此,在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誠信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經濟資源,它不但具有重要的道德價值,也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儒家誠信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深刻認識到,誠信不但是個人立業之本,更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之根本。儒家誠信思想對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啟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企業內部的管理者對被管理者,下級對上級,員工與員工之間要建立信任機制
在管理中建立起信任機制,其前提是對人的尊重,在于對人性做出什么樣的假設。如果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是有上進心,有奉獻精神,有實現自我價值的欲求,就有建立信任機制的可能性;相反,如果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是唯利是圖的,是懶惰的,那就沒有可能建立起信任機制。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管理學中人性的復歸和人本主義思潮的發展,世界上不少學者和企業都競相探索管理中信任機制問題,我國也有企業在自己實踐的基礎之上,對我國傳統管理的人本主義的誠信思想進行升華,不斷探索建立信任機制的問題。管理者對職工獻出愛心,尊敬職工,職工必然報之以“愛”和“敬”,因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必須要使管理工作富有人情味,這是在企業內部建立誠信機制的重要條件。
要建立企業與用戶、消費者之間的誠信機制
常言說,誠招天下客,以誠信為本,“信以導利”,強調的是“誠”和“信”二字。一個人沒有信譽,不能在世上立身處世,同樣,一個企業沒有信譽,也不能得到發展。誠信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
一個優秀的、有道德的、有戰略頭腦的企業家,一定是把他的精力用在產品的技術開發、產品質量的提高、完善售后服務體系以及市場的開拓等問題上,而絕不是放在搞蒙、坑、假、騙等歪門邪道上。一個企業是否真誠地實行誠信機制,有一個“企業良心”的問題。什么是“良心”?指合乎道德的善良之心。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講,良心是社會的道德義務,是道德主體的內心深處中,以自律準則的形式所形成的道德自律能力。根據中國經濟文化研究院蒲心文教授的研究,企業良心是一種群體意識,是企業全體成員共同具有的道德觀念,是企業外部的責任與義務轉化為企業全體成員內心的道德要求。企業良心是一種職業良心,它在企業管理的決策、調控、評價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企業與企業、公司與公司之間也必須要建立起誠信機制
“信以導利”、“信以生利”仍然必須是企業、公司之間相互遵循的原則。企業以及一切經濟組織之間的經濟聯系和往來,一般都采用經濟合同的形式。雖然經濟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履行合同更主要的是“誠信”。只有“誠”和“至誠”,才能有“信”和“信用”。沒有“誠”就沒有“信”。“誠”是本,“信”是用。一個企業不講誠信,它將不可能成功和有成就,所以《中庸》說:“不誠無物。”不實行至誠之道,將一事無成。
只有“誠”才能有“信”,也只有“誠信”,才能獲得信譽。“信譽”是誠信的表現,誠信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同樣信譽也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一個獲得社會廣泛信譽的企業,一個獲得消費者信任的企業也必將是能于市場經濟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的企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