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家紡設計的“助推器”
在經濟傳統制造產業競爭的源泉和核心動力之一。
據美國工業設計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1美元工業設計的投入,可以帶來2500美元的效益,這個數據被工業設計界廣泛認同,因而設計業被世界各國企業視為提升產品價值的重要手段。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廉價的生產要素,譬如勞動力。“中國制造”幾乎成了貼牌生產和千篇一律的代名詞。而要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改變我國仍處于價值鏈低端生產的現狀,打造世界級的中國品牌,重塑“中國制造”的新形象,設計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設計應傳承民族文化
中國的藝術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但怎樣把中國藝術展現給世人,讓世界都了解、認識中國,讓中國藝術發揚光大,是擺在我們每一個人面前的現狀,更是每一個設計人員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在家紡行業,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我國家紡設計力量不斷加強,相比以往,“中國制造”家紡產品的原創設計含金量越來越重,另一方面,我們也不難看到它在世界領域里發展之緩慢。雖然我國是生產大國,但還是以為國外做加工為主,中國的知名品牌并不多,在世界上知名的中國家紡產品更是很少,中國的家紡企業在產品的原創設計上缺乏創新,抄襲之風盛行,所以才造成了中國家紡業發展競爭是如此的激烈,而走上世界的腳步是如此的緩慢。
當前在中國的家紡設計領域,人們一味地崇拜國外的設計圖案,一個國外的圖案在中國有可能被多家公司生產在不同的面料上,大量引入西方的東西,對于歐美的流行風尚緊跟不放,而將本民族文化僅僅作為一種裝點和調料。殊不知,歐美的文化之所以贏得尊重,首先在于自尊自強。他們的文化在積累中豐富,在傳承中發揚。同屬東方國家,日本的設計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更加強烈地保留著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雖然崇尚歐美文化,但他們始終只是一種表面姿態,骨子里仍然保留著日本民族特有的精神,不是簡單的模仿,更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人。
如今,中國的家紡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不是學習所謂的“國際語言”,或是追求某種華麗而空洞的概念,應該首先打破對于歐美文化的迷信和膜拜,中國的家紡設計只有走出模仿、拷貝的困局,形成自己鮮明的設計理念與設計風格,才能給企業帶來商機,給整個行業帶來活力。
由“形似”轉向“神似”
“我們不一定要畫上京劇的臉譜,穿上龍袍,才能讓人認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在設計中完全可以用非常國際化的元素,雖然符號是國際化的,但是表達的思想是中國的,蘊涵著中國的文化。”香港廣告設計大師靳埭強談到他自己的設計歷程時如是說。
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國際化和民族化二者之間的關系,家紡設計的國際化不應該只體現在民族風格的表面形式感上,更應該關注民族文化、民族思想的引入。
傳統文化是各民族設計賴以生存的土壤,只有根植本土文化的設計,才能創造出絢麗的作品。
人類文化雖千差萬別,卻也殊途同歸。家紡設計師在設計中要拋棄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膚淺理解,即“形”的簡單套用和照搬,要將傳統中國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進去。要懂得如何將中國文化中的精髓融入設計中。
水墨畫和書法作為我國的藝術瑰寶,其表現形式已被許多設計師所采用,通過黑、白、灰的巧妙安排而體現出內涵和韻味,至今仍符合高層次、高品位人群的欣賞潮流。
在民間藝術中,我們能夠從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內容上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豐富想象力。這些想象力體現在剪紙、年畫、泥塑、木雕、瓷器、編織、刺繡等民間工藝作品的創作中,那些質樸、簡練、靈活、夸張的造型和圖案,充分顯示出民族文化的精、氣、神。
中國文化激活家紡設計
近幾年,西方時尚產品設計師紛紛從中國文化中吸取靈感,掀起了中國風的流行。
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中國的家紡設計師并不缺少文化的積淀,問題在于不能將東方文化與西方時尚進行有機的結合。現代時尚是國際化的,越是民族的東西越容易被國際流行趨勢吸取和采納,所以,國際化與民族化之間需要有機地融合。
做為紡織生產、消費、出口大國,我們要想在國際市場競爭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獲取更多的市場話語權,就必須重視設計、不斷提升產品的附加值,設計將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助推器。
在設計改變中國的進程中,不能將之單純理解為對中國市場的開發,而應是對本土文化、本土觀念的開發,我們的優勢是本土的,但是要注意到本土文化一定要和世界先進文化融合,這樣才會對中國市場形成積極的影響。
把中國的時尚元素融入設計中,做出有中國特色的設計,那時將不是設計改變中國,而是中國改變設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