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業在后金融危機時期如何突圍困境?
經濟環境風譎云詭,時刻牽動著鞋行業的敏感神經,據了解,歷時三天的第十二屆中國東莞國際鞋展•鞋機展于10月30日在廣東現代國際展覽中心圓滿閉幕。本屆展會舉行適逢 “原材料上漲”、“用工荒”、“人民幣匯率不斷攀升”的背景,很多參展的貿易出口鞋企表現出無奈,那么,具有出口優勢的中國鞋業在后金融危機時期如何突圍困境?
在外銷市場趨緊的情況下,很多出口型鞋企反思當前的投資環境和鞋業大局并且急中生智,紛紛把目光收回國內,轉攻內銷大力拓展內銷市場。同時業內人士指出,轉戰內銷要依靠品牌建設和科技含量的大力投入,增加產品在市場上的附加值和抗風險能力。
以倡導自主品牌為首任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制鞋行業亦高速拓展,大大小小的制鞋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地面,行業很快就呈現出發展過熱的態勢。近幾年,市場壓力驟增,不少外貿型鞋企由于外貿鏈條斷裂而倒閉,銷售空間也日趨縮減,再加上市場同質化嚴重,生產出來的鞋子大同小異,缺乏有力的競爭亮點。以至于出現囤貨現象,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能在廠房里長期擱置。因此,有人說外貿鞋企的輝煌只能被動的等待經濟回升的到來。
這種說法儼然有誤,出口壓力封鎖了外貿鞋企的道路,但并沒有封鎖愛拼敢贏的鞋商勇氣。制鞋行業一定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提高抗風能力,為下次輝煌的到來添磚鋪瓦。有業內人士就指出,出口鞋企的轉折點在于轉戰內銷市場,而內銷市場首先要倡導自主品牌,品牌是出口鞋企行走內銷市場的標識。出口鞋企應該對品牌發展之路有著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眾所周知,貼牌生產的產品,加工企業拿到的利潤只是極少一部分。而大部分都被擁有研發和品牌的企業拿走了。這大部分利潤是什么?就是品牌的附加值。而打造品牌,是一個需要執著的追求,長時間的努力,才能達到目標的過程,也是一個考驗出口鞋商意志和決心的過程。
創新渠道建設調整結構
面對市場壓力,很多出口鞋企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專家作出指示,“主要是由于出口型鞋企對于鞋業發展勢頭做出了錯誤的估計,在市場信息收集及銷售渠道建設這兩塊的投入不夠深入,以至于市場一增壓力,鞋企就招架不住。”因此,找對銷售渠道作出渠道調整,對于出口型鞋企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出口型鞋企應利用這一發展的空檔期,對自己的銷售渠道進行梳理整合,同時加強信息資源建設,以便為企業提供更準確更高效的市場信息。經歷磨煉之后,中國制鞋業在全球制鞋產業的中心地位仍將穩固。
總之,出口型鞋企要根據自身的能力、市場環境和形勢選擇適合產品銷售的地域進行渠道建設,并不斷拓展使其形成網絡體系。此外,鞋企還要完善終端建設,無論是店鋪裝修、產品陳列或者是服務導購,都要努力為消費者營造最好的購物環境,獨出心裁地推出更多的互動體驗消費模式,讓消費者真正享受整個購物過程。
面對后危機時代,出口型鞋企的春天還有多遠?我們不知道,但是只有出口型鞋企持之以恒地堅持品牌建設,不光在產品技術、生產經營上充分發揮中堅力量,便堅持不懈地努力完成,并永無止境地追求創新,那么下一個穿暖花開便指日可待了。同時,出口型鞋企瞄準市場需求,加大渠道創新的投入力度,才能以核心競爭力立足于市場,以全新的力量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